地震恐致地下水遭汙染?學者:長期監測才能確定
0403發生花蓮7.2強震後,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統計,主震加上有感餘震,截至今下午1時07分止,已有892起地震,而12日又發生北市溪山里民因飲用水汙染導致身體不適。學者表示,地震若造成阻水層產生裂隙,就有可能造成地表的汙染物進到地下水,921大地震就層發生過阻水層破裂現象。
北市溪山里民近期因飲用水汙染導致身體不適,經檢測發現水中大腸桿菌超標,但該里是採用自設水系統,非經自來水廠供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學者解析,可能影響或汙染地下水、山泉水的因素,以及是否可能受到4月3日花蓮地震的影響。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聖瑋說,地震可能引起地下水的物理與化學特性改變,包含壓力、濁度、硝酸鹽濃度、大腸桿菌濃度等。通常組水層會阻絕上下含水層的地下水交換,或使地表水不易往下滲入,但若地震造成阻水層產生裂隙,就可能使上方的地下水更易往下滲入。
王聖瑋表示,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後就發生過阻水層破裂現象,但以往國內的研究並未針對地震後的地下水水質進行科學性調查分析,因此尚無法確認水質改變程度與震央距離的關聯性。
他說,但以地震而言,若地下水在地層中的垂直流動路徑改變,可能造成地下水來源與來自地表的雨水、河水等補注量的改變,代表地表滲入至地下水的路徑、水量可能與以往不同,連帶造成地表的汙染物進到地下水,使水質改變。
王聖瑋舉例,原本沒有裂隙的地方在地震後產生裂隙,若此處有汙水處理設施或管線,或是地表的農業活動,再加上周遭有汙水處理設施、輸水管線、蓄水設施等破裂情況,就可能造成大腸桿菌或氮類物質進到地下水中。
王聖瑋指出,若要確定地下水或山泉水是否受到大腸桿菌汙染的來源,應建立長時間基準調查或定期監測數據,藉此判斷地震後水質濃度是否異常變化,再調查周遭人為設施與管線的破裂與滲漏。
王聖瑋說,由於地震或洪水對水質的影響時間與範圍,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未經淨化的水源或簡易自來水系統,較恰當的汙染預防方式為地震後的水質檢測,確認水質安全無虞後再進行供水。
▪一夜83震!氣象署曝餘震暴增原因 「只是剛開始」
▪花蓮強震整理包/釀18死 重大災情、災後理賠、專家示警一次看
▪花蓮餘震突變多又變大 專家坦言:有點不尋常
▪大地震要來了嗎?地科教授分析餘震分布:有花蓮特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