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BA季後賽/馬克西46分加2神仙球續命 76人OT險勝尼克拒絕淘汰

高教吃大鍋飯曾禁用頂大兩字 董事會治理如何走向興利?

今天媽祖生!祭祀攻略一次看 記得供桌旁不能有「這東西」

【餐桌上的產地】乘著稻浪航向吟釀之海

大隱並不非得於市,馬何增與中福酒廠,隱身三星大隱的鄉間小路中。
大隱並不非得於市,馬何增與中福酒廠,隱身三星大隱的鄉間小路中。

【文字 蕭函青/攝影 賴力瑜】

「你看這支酒,那時候農友要上架真的很不順利,啊還有這支啦,討論好久,後來好不容易做出來了,結果他們沒搞清楚法規,吞了一張罰單⋯⋯」中福酒廠創辦人馬何增細數架上的小農品牌,眼神充滿愛憐,他記得每支酒背後,是哪個農夫的血淚。

晴朗微涼的秋日,靜謐的三星大隱田間,低調的鐵皮廠房內有一個古樸典雅的空間。這裡是中福酒廠,老闆馬何增正滔滔不絕向我們介紹酒品,一名女子突然推門、打斷了訪問,忐忑地詢問:「有沒有……拜拜用的酒?」。

馬何增趕緊上前招呼,他推薦架上幾款米酒,客人陷入選擇障礙, 苦惱地說:「其實是濟公指示一定要來你們這裡買啦,我都不知道三星有酒廠。」馬何增聽了,瞬間笑開懷,拿起蘭陽米酒:「就是這款啦!他們都說濟公最喜歡喝我們這支酒!」還不忘向我們澄清:「這是神明說的,不是我安排的喔。」

在地人都知道的大容量米酒桶。
在地人都知道的大容量米酒桶。

沒多久門又被推開,這次是一位阿嬤騎著小綿羊前來,她指定五公升裝的巨無霸米酒桶,馬何增貼心地幫忙搬到腳踏板,再揮揮手目送阿嬤豪邁騎遠的身影。

我們與中福的相遇就在燈光美、氣氛佳,但也隨時有鄉親闖進來買米酒的奇妙氛圍中展開了,結合鄉村雜貨店和品酒會的有趣反差,正是中福在蘭陽平原陳釀二十年的魅力。

街坊騎著機車過來買酒已是日常。
街坊騎著機車過來買酒已是日常。

航海士上岸釀出一片蘭陽風景

五十八歲的馬何增目光如炬, 聲若洪鐘,他是道地羅東囝仔,念宜蘭農工(現國立宜蘭大學),看到艦隊帥氣英姿,就報考官校。他不好意思地說:「一時被迷住啦!」海軍把他訓練成高能的戰鬥航海士,帶領小艇隊伍執行搶灘任務,也曾潛水到海底爆破,登上釣魚臺調查海域,但縱有一身武功,退伍後也必須轉行。二十年前宜蘭爆發驚悚的假酒中毒案,政府趁勢介入輔導民間釀酒,馬何增和幾個朋友判斷這有市場,於是大膽投入,成立宜蘭第一家民間酒廠。不過隔行如隔山,他要如何上手?

馬何增苦笑:「講直接點, 本來不會,也被罰到會。」從稅務到衛生法規,繁文縟節讓他吃盡苦頭,繳罰單就像天價學費。但馬何增盡力改善,還把食品專業的胞弟馬定璋也抓來幫忙,慢慢地,中福純釀造的堅持打出名號。

除了熱銷的經典米酒,也有廠商會委託他們釀造藥膳、水果和各種穀物酒。近十年來,宜蘭各地興起移居者務農的風潮,有人開始帶著米來找他,開啟中福另一條獨特的小農釀酒路線。

中福酒廠壯闊的蜂巢式陳列架,放置各種地酒素材。
中福酒廠壯闊的蜂巢式陳列架,放置各種地酒素材。

「中福幫我們製酒,不以利益為考量。」員山大湖的小農田菁告訴我們,她的「月見學習農園」 友善稻米數次委託中福製成米酒,「老闆對我們很好,代工價格也可以負擔。」在深溝村以「有田有米」闖蕩江湖的農婦吳佳玲也說: 「馬老闆有夠給力的,要幾度的酒都可以客製,他還會教我們怎麼申請酒牌,超佛心!」

在馬何增廣結善緣的策略下,如今中福已成為宜蘭最接地氣的酒廠,累積的地方酒擺滿牆面宛如百花綻放,從不老部落的小米酒、南澳客家村的古米酒,到礁溪金棗白蘭地,細看酒牆數百支產品,根本是一座迷你宜蘭風土物產博物館。

中福十年來累積幫農友代工的米酒多到快擺不下,酒牆濃縮了整片蘭 陽平原的小農江湖。
中福十年來累積幫農友代工的米酒多到快擺不下,酒牆濃縮了整片蘭 陽平原的小農江湖。

二十年釀一酒青農帶古米來圓夢

但要問到這二十年,中福最驕傲的代表作?馬何增沒有片刻猶豫,拿出冰箱裡的清酒「吉野吟釀」,緩緩地說:「這是永旭和我的夢想。」

原來當年創業初衷,就是想用日本酵母結合古品種酒米「吉野」 做清酒,但契作屢次失敗,設備技術都不夠,他只好忍痛擱置。直到青農任永旭橫空出世,三年前帶著復育成功的吉野米出現,終於補上最後一塊拼圖。說人人到,一個高瘦清秀的年輕人走進酒廠,馬何增眼睛亮了起來:「永旭來了!」

任永旭身著卡其外套,戴著細框眼鏡,動作俐落但輕柔地揀選清酒裝箱。他任何時刻表情都很冷靜,談起耕種和釀造的專業術語時速度飛快,高冷氣質不像農夫,比較像天才科學家。他自嘲表示:「大家都說看不出來我有種田,其實我種十年了。」

即使外表不像,但他從花蓮光復搬到宜蘭,成功復耕古酒米並與中福合作釀酒的勵志故事,早已被媒體廣泛報導。聚場文化在二○二三年底出版以臺灣地方釀造故事為主題的《微醺島之味》,其中就有一篇是以任永旭為原型來創作。

《微醺島之味》〈酒是作品〉,以清新畫風生動描寫吉野一號的背景故事。 (內頁提供 聚場文化)
《微醺島之味》〈酒是作品〉,以清新畫風生動描寫吉野一號的背景故事。 (內頁提供 聚場文化)

馬何增(右)、任永旭與他們自豪的白鷺清酒。
馬何增(右)、任永旭與他們自豪的白鷺清酒。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宜蘭286億元總預算表決通過 綠退席抗議、藍稱符合民主

元旦連假返鄉出遊 國光客運35條路線最高享82折優惠

跨年信義區多雲偶飄毛毛雨 賈新興曝元旦曙光這裡最佳

宜蘭候選人林錦坤質疑對手炒地皮提罷免案 陳俊宇:尊重

相關新聞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 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