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公司電腦還在用Windows XP是老闆摳?內行曝無奈:並非省錢才不換

4支4轟垮勇士!大谷加盟道奇首次單場雙響砲 本季10轟並列大聯盟第一

台大研究發現 空汙罹肺癌風險高於吸菸

準爺奶準爸媽必看! 懷孕保險理賠 「當胎除外不賠」、「剖腹產不賠也有可能賠」 複雜眉角報你知

懷孕相關的保險眉角很多,提早規劃好才能讓媽媽和小孩都有保障。 示意圖/ingimage
懷孕相關的保險眉角很多,提早規劃好才能讓媽媽和小孩都有保障。 示意圖/ingimage

「懷孕期間可以保保險嗎?」「剖腹醫療險會賠嗎?」「小孩出生有先天疾病保險會賠嗎?」筆者小琪在今年初懷孕後,許多朋友也開始好奇懷孕相關的保險眉角,本篇帶大家一一梳理。

懷孕可投保醫療險 但「當胎」除外不賠

如果媽媽本身在懷孕前就有投保醫療險,那懷孕期間只要是因疾病或意外而致需要手術、住院等,保險都可以依條款啟動。如果懷孕後才想幫自己加保醫療險是可以的,但當胎懷孕到生產過程發生的醫療行為(住院、手術等),保險公司可不負保險責任,也就是「當胎除外不賠」。所以如果在備孕期間,也建議提早幫自己規劃保險。

自然產住院保險不賠 剖腹則要看是否自願

「我朋友剖腹產保險有賠,為什麼我的保險員跟我說剖腹不賠?」小琪的朋友困惑地問。一般來說醫療險的啟動必須因疾病或意外導致的住院、手術才能理賠,但「自然產」被視為一般妊娠,不算疾病也不算意外,所以自然產所產生的醫療自費如住院、雜費等醫療險都不會啟動。

至於最多人討論的「剖腹產」,則要判定是否是「經醫師評估為必要醫療行為的剖腹產。」例如產婦是因為分娩時的相關疾病,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是遇到產程遲滯、胎位不正、胎兒窘迫等情形,醫生為避免產婦或嬰兒發生危險,判斷必要進行的剖腹產,保險才能理賠。

新生兒保單經過等待期保險才啟動

衛福部統計2021年4歲以下嬰幼兒住院的比例是9.58%,換句話說每10位嬰幼兒就有1位住過院,住院原因多半是感染、呼吸系統、內分泌、消化系統等原因。因此建議爸媽在生產前,就與業務員討論好新生兒的保險方案,產後有身分證字號就立即幫寶貝投保醫療險、意外險、重大疾病險等保障。

醫療險的等待期一個月過後,以及防癌險等待期3個月過後,寶寶就開始擁有保障了。嬰兒先天性重大缺損等通常不包含在醫療險中,除非另外購買有包含此保障的「婦嬰險」等特定商品。

婦女險、婦嬰險傻傻分不清 誰需要加保?

如上所述,一般醫療險沒有涵蓋到的如嬰兒剛出生住院、先天性重大缺損、自願剖腹產給付或是生育保險金,而上述都是「婦嬰險」主打的項目,也就是保險公司另外特定險種,主要分兩大類:

一、婦女險:

保障婦女不同生命階段的保險,如女性好發特定疾病、不孕症、生育給付金等。適合有相關家族病史、預備高齡懷孕或是特別重視生育給付的女性。

二、婦嬰險:

除上以外也很擔心新生兒健康、新生兒疾病等也可以考慮婦嬰險,適合高齡產婦、雙方家庭有先天性疾病史的情況。

筆者認為基本上,只要提早規劃好產婦和新生兒的個人完整保單,不一定需要加保這類特殊險種。但若已有完整醫療意外保障,又希望加強相關醫療險無法涵蓋的部分,預算允許的情況也可以幫自己加強婦女或婦嬰險保障。

免責聲明

本專欄撰寫的資訊與觀點是個人觀察與見解,相關數據已盡量查證引用具可信度的媒體,但無法確保完全精確,本專欄也未勸誘或建議購買任何商品,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本專欄版權所有,切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全文連結。

來信提問保險問題:

udnxiaochi@outlook.com

理賠

相關新聞

同事升主管後「換位置換腦袋」完全變了個人? 作家坦言:這是必要之惡

角色不同,競合關係就不同。位置變了,腦袋跟著變,是必要之惡。

零風險…每月爽領3453元利息! 三圖整理無腦存款懶人包

存滿102萬元,每月領滿3453元!

去日本旅遊…日幣匯率一路走低怎換最划算? 醫師「7原則」:準備多種支付方式

日幣對美元一時跌到160...上次跌到這個數字是34年前,日本泡沫經濟時的1990年4月。

科技業每年5月上班必聊話題! 再職員工:所得稅12萬…當月薪水還不一定夠付

雖然外面都說科技業薪水高,但每年報稅金額,其實就跟我們承受的壓力一樣驚人啊!

自願降職薪資少5千…「投資股票」才有底氣隨心所欲! 存股哥:喜歡這份工作但跟人相處疲累

我喜歡這個工作,但讓人感覺疲累的往往是跟人的相處。

28歲當上主管薪水多3成…卻一點都不快樂! 過來人曝「副作用」:努力能被公司一筆勾銷

28歲我升上了主管。薪水漲3成,帶一群團隊,每週直接對老闆做匯報。剛升職的時候走路都有風,我也可以加入商業雜誌最愛寫的「30歲成功人士」俱樂部了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