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的英語教學 三方法翻轉課堂 家長也能幫孩子 讓測驗成學習助力


民眾黃小姐的女兒今年3歲半,她打算讓女兒4歲就開始學英語,「我覺得不補會輸人!」對學校英語教育相當擔憂與不信任,還有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會「愈學愈差」;英語親子共學達人周昱葳也曾遇到家長來詢問如何共學,她一問對方孩子幾歲,對方竟回答「6個月」。


6個月大就想讓孩子學英語看似荒謬,卻反映出父母最深的焦慮。


年砸601億補習 家長:學校英語教育無效


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小學生每10人中有7人在補習,花在補習的費用總額高達601億元;多益(TOEIC)測驗台灣總代理忠欣公司調查,家長對孩子學英語的迫切感越來越重,有3成家長每年花4萬8千元以上在孩子的英語學習;64.21%家長認為學校的英語教育不足,更有41.96%的家長認為補習班課程比學校有用。


此外,坊間許多幼兒園都具備安親班、短期補習班功能,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學英語的幼兒不在少數,都會區更為明顯。


但學生花時間、家長砸大錢,每年國中會考英語的雙峰現象仍明顯,A級(精熟)和C級(待加強)的人數都是所有科目中最多。


106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C級比率


數值為%


無效的問題根源:錯誤課綱


「台灣長期以來把英語當成知識教,而不是當成能力。」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講座教授陳超明直言,台灣過去的英語教育是由語言學家規畫,課綱內規定孩子要背多少單字、學會多少文法,評論英語好不好只看發音準不準、單字多不多、文法正確與否。



他曾到各地的教學現場觀課,發現老師授課時,有8成時間在教最難的文法,或連歐美人都很少使用到的單字。反而英語系國家最常使用的文法句型,在台灣課堂上覺得太過簡單,花較少時間學習。


當教學現場還在掙扎改變,升學考試已開始轉向。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劉慶剛指出,現在的升學考試如會考、學測,題目已經著重閱讀能力檢測,以前考了較多文法與背誦,但現在大型考試方向調整,學校教育也應該要跟上趨勢。



陳超明曾用電腦分析過,國中會考要拿B級分,只要600到800單字,文法只要學5到6個句型;教師若還只是照過去習慣,只重教完不求教會、要孩子背文法單字,「只有菁英能吸收、對8成學生無效」。


最簡單但無效的教法:文法與單字


對多數教師而言,當一個班級內的學生程度差異大,加上過去教學慣性,最方便的教法,還是乖乖教課本中的文法、單字。



陳超明表示,許多老師都「喜歡」文法,以為學語言架構就能學好英語,文法或許對菁英學生有效,「但不能都這樣教」,小學教材現都以文法為主,再加上國中3年,過程中一堆學生就這樣陣亡。


單字也一樣。陳超明認為,背多少個單字不是問題,重點在使用;單字沒有不能教,但要教孩子如何活用,例如看到柳橙汁的圖像,就可以直覺反應orange Juice,不用特別背誦「柳橙汁=orange Juice」


陳超明說,課綱其實有給予教師自編教材、選課外讀物或圖畫書等空間,但願意做的老師不多,因為要了解每個孩子的能力、找到適合的教材不容易,也花時間,更考驗教師的訓練是否足夠。


陷入惡性循環的家長與教師


民眾楊小姐的孩子今年4歲,目前讀的幼兒園已經安排美語課程,她自己在家也陪小孩讀繪本。會想讓孩子這麼早接觸英語,是因為擔心孩子進入小學後,很多教師都預設學生已經學過一些,所以都教得飛快,她害怕如果屆時孩子跟不上,會打擊學習信心。



但對學校教師而言,反倒為「如何教」這件事傷透腦筋。台北市天母國小英語科教師沈佳慧觀察,有些家長從小送孩子去全美語幼兒園,等到上國小已經學了2年英語,應付只上字母的低年級課程綽綽有餘,要解決同一班內的學生程度差距並不容易。


「現在小孩子進來程度都不一樣,彈性、差異化教學困難度都很高,要照顧傑出的?還是照顧弱勢?」劉慶剛舉例,傳統觀念認為教科書「上完」教師才算盡責,但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適應所有人,老師偶爾想因應學生程度彈性教學,卻可能因沒把課本教完,而受到不諒解家長的抗議與責難。


劉慶剛感嘆,長期妥協的結果,可能讓那些有不好經驗、卻具有專業的老師失去熱誠,覺得英語教育專業沒受到應有的尊重。


陳超明也指出,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因材施教,精神是適性揚才,但教學現場沒人敢因應學生程度替孩子調整教材、用不同方式教孩子學習。



陳超明直言,以為自己教得很好的老師,都教「好的學生」,很會表演,但是否所有學生是否學會了?沒人在乎。


12年國教 英語變能力的改變契機?


12年國教新課綱預計明年上路,許多人期待新課綱能引導教學現場翻轉。陳超明指出,英語科的新課綱草案前面寫得很好,以能力指標為導向,但到後段學習內容、教材編選又變成「教材課綱」,「因為怕老師不會教、書商不會編」,以課綱規範老師要怎麼教,完全走樣。


陳超明表示,新課綱應完全落實「能力指標」,只需要訂定孩子在不同階段需具備什麼樣的英語能力,例如小學畢業26字母、30秒自我介紹、自然發音,高中生可做簡報、寫30字的電郵等,各階段都可引進多元教材,而不是要求老師在學生畢業時要教會幾個單字。


不過家長則對新課綱的素養教育抱持擔憂與困惑。黃姓家長直言,素養就是「錢堆出來的」,「考試考程度不考課本,那程度不好的人是否就放棄了?因為讀課本也沒用啊!」家長只好「自救」,她天天陪女兒看繪本、讀書,就算很累也要咬牙硬撐。


北市實踐國小英語科教師沈佩玲認為,現在家長不信任學校教育,是從學前階段就開始,教師更需要善用當面溝通的時間,告訴家長教學內容、評量作業、希望家長配合的事情,讓家長認識孩子的老師,才能建立信任感和理解。






文字:洪欣慈、吳思萍
視覺設計、網頁製作:蘇士堯
攝影:鄭清元、報系資料照
議題行銷:張乃文、蔡嘉棋、陳欣媛
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