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內閣政次名單公布 挨批敗選者聯盟 在野點名林靜儀不適任

此行可能會習...布林肯抵達上海 聚焦台灣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日抵達上海,展開訪問中國大陸行程。 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日抵達上海,展開訪問中國大陸行程。 路透

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發文指出,24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上海,開啟任內的第二次訪問大陸行程。路透報導,布林肯在這次行程可能也會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布林肯此行會在上海會晤商界領袖,預計26日在北京會晤大陸外長王毅,他形容這次會展開密集的面對面外交,並談到台灣問題會是此行的重要議題。

綜合外電和港媒報導,布林肯24日在社交網站發文表示,他會前往上海和北京展開密集的面對面外交,「我們持續、直接的參與,對在美國人與世界民眾最關鍵議題上取得進展至關重要」。

他也談到台灣議題會是行程的重要議題,他指出,「在我們於烏克蘭和以色列取得成功的外交後,我們將熱切致力在台灣方面取得同樣的成功,特別是在援助法案剛通過後。這是我此行的主要原因。」

「玉淵譚天」刊文稱,今年年初美方就提出訪中意願,美國想來,「但溝通,更重視的是行動」。

文章稱,可以看到在這次訪問前,美方仍在透過知情人士放風和媒體炒作某一議題的方式,來為自己製造談判的「籌碼」。但想要靠這樣的「籌碼」施壓,能奏效嗎?

文章稱,有外媒報導,布林肯這次要接過美國財長葉倫的話筒,接著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但葉倫的這個說法,連一些美國經濟分析家都表示難以理解,這些人認為,葉倫的言論違背了200多年來西方標榜的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

針對這項爭議,文章稱2023年至今,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轉移到了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車尤為突出。可看到,中國相較於美國有優勢的產業,在美國的敘事下,都成了過剩產業,而每當中國新能源產業展現出競爭力,美媒就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進行炒作。也就是說,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關注,是對中國經濟亮點和突破的追蹤和關注,背後是美國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焦慮。

文章強調,對新能源汽車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還差得很遠。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958.7萬輛,這一年,中國出口了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國近90%的產能,都在滿足國內需求。這也意味著,對世界而言,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出口是優質產能、稀缺產能。

文章又稱,新能源產業的總投資中,設備投資占比高。其次,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大。最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依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把這三項做好,發揮新能源產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國家,只有中國。或許正是因為清楚地體認到中國新能源產業真正的競爭力所在,並意識到跟中國在工業生產能力上的客觀差距,美國才發自內心地感到焦慮。

文章最後說,美國以為製造這樣的「籌碼」,會打消中國的信心,但他們這種行為,何嘗不是在證明「我們幹對了呢?」

布林肯 美國

延伸閱讀

布林肯已抵達上海 大陸官媒:別想帶著籌碼來訪華

布林肯訪中之際 北京官員:美傷中利益 但兩國關係穩定

布林肯訪華前再炒「產能過剩論」 大陸央媒:這談判籌碼能奏效嗎?

新華社評布林肯訪陸: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基石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法國、歐盟 今三邊會談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抵達法國,展開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等歐洲三國的國是訪問,也是他時隔五年再度訪歐。

習近平今訪法 馬克宏:我們需要中國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五日)出訪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歐洲三國,是他近五年來首度訪歐。從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接受「經濟學...

大陸海警 第6度巡查金門海域

金門漁船翻覆二死案遲未解決,大陸海警局昨天繼續在金門海域「常態化執法巡查」,大陸海警發布的地圖顯示海警船距離大、小金門分...

北韓恢復允許大陸公派留學生入境 新冠疫情後首次

據中國大陸駐北韓大使館消息,41名大陸政府獎學金留學人員2日抵達北韓首都平壤。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北韓首次允許外國公派...

新規上路 台人禁任陸黨政軍職擴大

陸委會今年初曾預告,修正禁止國人擔任中共黨政軍職務公告例示,將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大陸海協會、全國台聯、孔子學院等具政治性的...

廣東高速坍塌事故 增至48死30傷

大陸廣東梅大高速公路茶陽段一日凌晨發生路面塌陷事故,截至二日下午二時,已發現廿三輛車陷落,死亡人數上修至四十八人,卅人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