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出現流感併發重症死亡首例 8旬婦未接種流感疫苗「確診隔天病逝」

2024大選出現「藍綠黃金交叉」? 吳子嘉預估:民眾黨票將被瓜分

總統令發布 蕭美琴准辭駐美代表

增加5成…近年國道連假每日平均肇事138件 車禍原因曝

遠通電收今與高公局、國道公路警察局、全家超商與靖娟文教基金會在國5蘇澳服務區舉辦「國道交通安全嘉年華」,透過有趣活潑互動攤位宣導「人本交通‧停讓文化」,其中為照顧弱勢交通族群而開發的「智能耳聰科技」首次亮相,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輔助弱勢者感知馬路危險,保護自身安全。

交通事故6成發生在路口,根據近年交通事故資料分析,連假國道每天平均肇事138件,較歷年每年平均肇事90件約高出5成多,肇事原因包括未保持安全距離、未注意車前狀態或變換車道不當,高公局長趙興華特別提醒即將到來的中秋、雙十連假,請用路人小心開車。

交通部次長陳彥伯表示,道安宣導不只有公家機關在做,從中央到地方、到民間單位與公益團體共同參與,每個人在使用道路環境時扮演不同角色,可能是路人或駕駛,大家分享與尊重路權,做到「人本交通‧停讓文化」,開車像個人、走在路上尊重像個人,行人優先安全行,做到路口禮讓文化。

主辦單位遠通電收總經理張永昌表示,任何一個交通事故,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遠通希望能將ETC數位科技貢獻在交通安全,積極響應政府宣導道安觀念,希望號召更多企業團體加入守護各類型的弱勢交通族群。

遠通電收運用數位科技提升道安及照顧「弱勢交通族群」,以AI科技提升聽覺弱勢族群用路安全的「智能耳聰科技」首度參與活動,現場邀請民眾模擬如何在聽不清楚的狀態下,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的輔助提醒,感知馬路上包括喇叭、鳴笛警報聲等危險情境,即時因應保護自身安全。

「國道交通安全嘉年華」今天在國5蘇澳服務區熱鬧登場。記者戴永華/攝影
「國道交通安全嘉年華」今天在國5蘇澳服務區熱鬧登場。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有趣的互動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有趣的互動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國道交通安全嘉年華」今天在國5蘇澳服務區熱鬧登場。記者戴永華/攝影
「國道交通安全嘉年華」今天在國5蘇澳服務區熱鬧登場。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有趣的互動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有趣的互動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互動攤位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透過互動攤位達到交通安全宣導,寓教於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智能耳聰科技」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的輔助提醒,感知馬路上包括喇叭、鳴笛警報聲等危險情境,即時因應保護自身安全。記者戴永華/攝影
「智能耳聰科技」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的輔助提醒,感知馬路上包括喇叭、鳴笛警報聲等危險情境,即時因應保護自身安全。記者戴永華/攝影
「智能耳聰科技」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的輔助提醒,感知馬路上包括喇叭、鳴笛警報聲等危險情境,即時因應保護自身安全。記者戴永華/攝影
「智能耳聰科技」透過手機App與穿戴裝置的輔助提醒,感知馬路上包括喇叭、鳴笛警報聲等危險情境,即時因應保護自身安全。記者戴永華/攝影

國道 連假 車道 車禍

延伸閱讀

中秋連假蘇花路廊將現車潮 公共運輸東部加碼優惠

中秋連假國1大雅、豐原恐塞爆 中市:可改台74線接國4

東勢林場遊樂區中秋連假活動 車牌號碼「9」全車每人有優惠

連假戴柚子帽到萬波 免費喝茶!加碼麗雅烏龍4杯100元

相關新聞

法籍情侶檔屏東彎刀縱走迷路失聯 3天後在隘寮南溪谷獲救

法國籍情侶檔來台觀光,男約38歲、女約30歲,2人在23日進入屏東縣霧頭山,預計花費4天完成「彎刀縱走」行程,26日因迷...

南投小吃店河豚宴 1死8送醫

南投縣仁愛鄉四十四歲洪姓男子前天收到友人贈送的河豚,做成生魚片、煮成肉湯請八名親友大快朵頤,昨天上午眾人陸續出現嘴巴、手...

南投小吃店老闆開心料理河豚請親友 眾人嘴麻手麻釀1死8傷

南投仁愛今上午傳出食物中毒事件,44歲洪姓男子昨晚煮食河豚料理,與8名親友大啖分享,今上午眾人陸續出現嘴巴、手腳麻痺無力...

北市錦新大樓頻傳墜樓 轄區警「3小時簽1次」加強巡守

台北市「錦新大樓」墜樓事故不斷,近期更「3周3死」,據悉轄區警方近日已加強巡邏強度,防範再有可疑民眾進入大樓,但地方人士...

影/台中老屋延燒3棟!看護目睹電線走火 21歲腦麻女送醫搶救不治

台中市中區1棟老舊房屋今天中午疑電線走火引發大火,一連延燒附近3戶建築,起火戶為江姓租客和陸籍周姓妻子、腦麻長期臥床的2...

嘉市某私立托嬰中心傳虐嬰 保育員拿棉被蓋孩子頭1個半小時

嘉義市議員王浩上午質詢,有家長發現寶貝身上不明傷口,向社會處申請調閱監視器畫面,意外發現午睡時孩子頭部被棉被蓋住長達1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