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運滑輪/第4名→違反運動精神失格 黃玉霖淚崩:我沒有…

氣!玩《英雄聯盟》斷線突被踢「大家都這樣」 玩家曝1解決方法果真有效

影/女子手賤拿打火機燒餐廳 店內陷火海她竟趁亂落跑

蘋果電動車比首款iPhone難產!為何不做Apple Car 恐面臨鴻海成長瓶頸?

蘋果電動車Apple Car多年來都是外界好奇的焦點,但也一直只聞樓梯響,且2022年底有媒體報導,蘋果再度延後Apple Car進度後,這個專案似乎前景更黯淡。路透
蘋果電動車Apple Car多年來都是外界好奇的焦點,但也一直只聞樓梯響,且2022年底有媒體報導,蘋果再度延後Apple Car進度後,這個專案似乎前景更黯淡。路透

【文.劉煥彥】

蘋果電動車Apple Car多年來都是外界好奇的焦點,但也一直只聞樓梯響,且2022年底有媒體報導,蘋果再度延後Apple Car進度後,這個專案似乎前景更黯淡。

但真的如此嗎?

長期追蹤蘋果動態的華爾街知名分析師、現任紐約創投業者Loup Ventures共同創辦人的Gene Munster,日前發表專文分析,從邏輯上來看,2023年蘋果營收站上4000億美元大關後,成長動能幾乎到頂。

因此,繼2007年問世的第一代iPhone,為蘋果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全球手機霸業後,下個最可能實現的成長動能,非電動車莫屬。

無巧不巧,身為蘋果最重要代工組裝夥伴的鴻海,2016年後營收雖持續增加,獲利卻連續四年負成長,意味鴻海也進入成長瓶頸。

在董事長劉揚偉擘劃下,兩年多前鴻海敲定進軍電動車領域,希望成為下一個成長引擎。

iPod一年半就問世 iPad則花了六年

Gene Munster日前撰文指出,在蘋果內部名稱為「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開發專案,可說是命運多舛,而且現在已經進入開發的第九年,還沒看到商業產品問世的機會。

反觀蘋果過去正式推出的各式產品,在問世前的開發時間以iPod的一年半最短、iPhone是三年,iPad則是六年。

在2015年終止開發的蘋果電視,之前也已經做了六年;2023年很有可能亮相的MR頭盔,也是開發了大約六年。

換句話說,Apple Car(Project Titan)已經是蘋果史上最難產的產品專案了。

若能搞好電動車 蘋果再一次轉骨就靠它

儘管如此,Gene Munster分析,從兩個原因來看,蘋果還是有做電動車的需要及理由。

第一,汽車的概念已經大大翻轉,如今不在是裝在輪子上的引擎,而是裝在輪子上的電腦。

特斯拉已經證明了,在汽車業把軟硬體及服務都垂直整合的威力有多大,而這個模式恰好是蘋果在3C產品領域玩到極致。

第二,如果搞好電動車,光靠這個產品就可以解決蘋果的下一個成長挑戰。

蘋果2023年營收將衝破4000億美元(約合12.32兆元台幣),從大數法則來看,如果蘋果接下來只看可以開發的中等規模市場,業務要進一步成長很難,而汽車市場大到足以進一步推升蘋果的成長速度。

Gene Munster說明,全世界每年銷售約7500萬輛汽車,若以平均售價32000美元(近98萬元台幣)計算,這個市場規模就有2.5兆美元。

假設蘋果可以吃到全球2%的汽車市場(150萬輛),每輛車平均售價10萬美元(約308萬台幣),如此每年營收將多出1500億美元。

如果未來七年蘋果的核心事業每年成長5%,蘋果到2030年每年可以賣出150萬輛Apple Car,那麼Project Titan在2030年可望貢獻蘋果總營收達25%。

Apple Car代工組裝廠 要找Magna或鴻海?

Gene Munster提出了另一個觀察點,是蘋果要找誰當Apple Car的代工夥伴?

他文中沒有提到鴻海,而是之前外傳可能選項、加拿大汽車製造商Magna。

因為,Magna沒有地緣政治風險,已經是全球汽車零組件供應巨擘,而且每年為賓士、寶馬、捷豹及豐田等一線品牌生產近400萬輛高級車。

如果蘋果選擇了Magna,他估計從產線安裝到產量達到一定水準,大約需要3~5年,這跟特斯拉Model 3的經驗曲線相當。

因此,Gene Munster推估,蘋果大規模量產Apple Car的時點,將是2030年。

劉揚偉:只要客戶想得到,我們一定做得到

其實多年來,鴻海的名字也常常跟蘋果電動車被外界放在一起。

2022年5月有美國媒體報導,蘋果擬由鴻海代工生產的發展多年的Apple Car,董事長劉揚偉就首次公開回應,他不點名地表示,鴻海精神就是「只要客戶想得到,我們一定做得到」,既未承認也沒否認。

劉揚偉在5月線上法說會回覆媒體提問,日前美國傳出蘋果找鴻海洽談代工Apple Car一事時重申,鴻海標準答案當然是不能評論單一客戶或單一產品,但「對於現有的大車廠或新創車廠都有接觸,我們是否有能力具備為大客戶量產(電動車)的能力?」

「汽車的製程非常複雜,不像手機,需要看產品設計對於製程的要求是什麼。對於還在思考中、設計還沒有確定的產品,我現在很難回答是否具備了相關能力。」

「但是,我們一定會盡最大能力,去提供車廠需要的技術力,讓車廠可以順利量產。」

「這就是我們鴻海的精神,也就是一定要想盡辦法,讓新的製程落地。」

「對我們客戶來講,只要你想得到,我們就一定讓它做到。」

延伸閱讀》

印尼成鴻海下個電動車主場,劉揚偉看中它哪點?謝金河:未來這些國家將是「新南向焦點!」

鴻海要去泰國做電動車了! 合資工廠今動土 拼2024年起量產 年產量要從5萬輛拉升至30萬輛

鴻海要幫傳統車廠組裝電動車了! 劉揚偉今法說會透露: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 「明年是電動車非常關鍵的一年」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相關新聞

從賓士到iPhone都需要「磨」 台灣最老磨床廠建德翻身做到全球第一

營收不到十億的磨床廠建德,是全球最大平面磨床生產商,從賓士到iPhone,都需要靠建德的機台把產品磨到細緻,這家老牌家族企業卻一度深陷呆帳、呆貨危機。本業做保健食品又斜槓建商的董事長李金旆,是怎麼改造建德,從虧損到毛利率超過40%,傲視業界?

為何中鋼面臨史上最大挑戰?謝金河指1關鍵「很吃力」:中國超大產能才是殺戮源頭

中鋼翁朝棟董事長的震撼教育 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公開發表「給員工的一封信」,指出今年營運面臨史上最大的挑戰!這封公開信引發熱議,有人罵他沒有能力就應該自己求去,也有人對他勇於面對現實,表示高度肯定。我熟識翁董事長,他是勇於任事,任勞任怨的好董事長,這次公開要求員工面對史上最大挑戰,顯然他已經預見鋼鐵產業未來可能的肅殺。

中鋼120萬股民變「存骨」 翁朝棟:恐遇建廠來最大挑戰!高檔買進已跌3成 要認賠殺出?

鋼價底部訊號浮現,下半年鋼市景氣,可望優於上半年。」中鋼6/16股東會上,董事長翁朝棟才對今年鋼市景氣發表上述看法。不過,在中秋節前夕,翁朝棟發出1封內部信指出,「今年恐遭遇建廠以來最大挑戰」,全體必須戰戰兢兢,引起業界熱烈討論。

近1成55歲以上勞工曾被歧視…超高齡時代來臨 高年級勞工尊嚴誰來護?

66歲的米姊在30多年前於一家公司當會計,生下二女兒後成為全職母親不再上班,當女兒長大後,米姊決定重新和這個社會連結;然而,傳說中的「職場年齡歧視」潛規則,終究還是壓上她的肩頭。

勞保局12筆給付入帳「集中這3天」快查本子…勞保老年年金如何能多領?

中秋節連假即將到來,本周僅4個上班日,根據勞動部勞保局網站資料,其中有3天,陸續有勞保年金等12項給付入帳,民眾別忘記刷簿子。

下載「這檔案」秒變窮光蛋!酷炫慘遭盜刷10多萬…臉書詐騙3點自保

社群平台詐騙、投資廣告猖獗,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陷阱,YouTuber「反骨男孩」團長酷炫日前透露臉書被盜、信用卡也遭盜刷「瞬間變窮光蛋」,週日(9/24)晚間他分享自己被騙過程,提醒網友3件事預防詐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