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需求趨緩 車商電動車轉型漸降溫

公路交通約佔全球碳排15%,各國為實現氣候目標朝潔淨能源車輛轉型。然而價格居高不下、充電便利性不足讓電動車成長需求放緩,勢必進入一段與混動、燃油車並存的時代。

綜合CNBC等美國財經新聞網報導,過去幾年電動車成為「顯學」,各國政府透過補貼鼓勵轉型,一時間大有準備向燃油車紀元告別的氛圍。

鋒頭正盛時,旗下含寶獅Peugeot、飛雅特的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宣布2027年底前車系全改為純電車,捷豹(Jaguar)、富豪Volvo)、Land Rover跟進,時限為2030年。通用汽車(GM)宣布到2035年只賣純電動私家車;本田汽車(Honda)設定2040年在北美只銷售電動車;蓮花(Lotus)和賓利(Bentley)等也都宣布獨尊電動車的計畫。

如今從福特(Ford)、通用汽車再到賓士、福斯(Volkswagen)、捷豹、Land Rover等,這些車商談及目標時的口吻已不若先前,甚至開始縮減、展延目標與時程,氛圍變化明顯。

● 車商收回雄心 改走純電、混動、燃油並行

電動車在全球的銷售雖仍在成長,但幅度已放緩。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資料顯示,純電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和車在2021年的銷售呈現翻倍、2022年成長62%,但到去年成長只剩31%,預測今年將再掉到21%。

福特正加大混合動力車型的產量和推銷,原本只全力發展純電車的通用汽車,現準備讓插電式油電混和車、純電車與燃油車併行;現代汽車、起亞汽車、豐田汽車以及福斯汽車等車商,也都計劃主打混動車。

● 價格、充電便利性 消費者轉對純電車觀望

美國過去兩年利率飆升,加上原物料上漲,導致電動車價格相較傳統燃油車更貴,歐洲和美國對電動車的需求「退燒」成為轉型潔淨能源車輛的一大阻力。此前車商能靠消費者追求嘗鮮、政府購車補貼來增加銷量,但消費者在熱頭過後開始思考價格和技術迭代等因素。

電動車在歐、美分別比傳統燃油車貴上30%與27%,歐洲的補貼和免稅等促銷利多消褪,美國更設有需在地生產等特定條件,讓選擇受限。

各國央行為控制通膨升息,借貸成本攀升讓購車消費者卻步;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不夠普遍、電動車電池迭代太快以致想再多觀望,都成為消費者收手的理由。

● 不利氣候目標

CNBC認為,儘管消費者對電動車退燒,但預計未來幾年電動車銷量仍將成長。汽車市場研究機構考克斯汽車(Cox Automotive)統計,去年美國電動車銷量仍達新高的120萬輛,在全美新車銷售佔比為7.6%;業內分析預測,到2029年底時佔比將增至30%至39%。

有分析指出,這意味汽車市場在可見的未來,將是燃油車和電動車長期共存,車商需找到兼顧兩者平衡發展的策略來應對市場挑戰。

歐美放緩電動車步伐,衝擊到的是各國應對暖化的氣候目標。美國在2021年設定到2030年時銷售新車一半以上為電動車,同年歐盟也宣布2035年起禁售燃油新車,如今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時程可能都會推遲。

歐盟最大的跨國中間偏右政黨歐洲人民黨(EPP)甚至已呼籲要廢除歐盟這項2035禁售燃油新車的政策

歐盟 消費者 美國

延伸閱讀

謝鋒諷美:把電動車看作帶輪子的智慧手機、起重機當特洛伊木馬

昔日對手可能結盟隊友? Nissan傳攜手Honda對抗中國電動車

雷蒙多:中國大陸電動車可能終會進入美國 前提是…

特斯拉市值跌至摩根大通之下 有分析師預料銷量將下滑

相關新聞

又是波音!美聯航客機起飛5分鐘緊急折返 福岡機場一度關閉跑道

共同社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和警方指出,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客機10日上午從日本福岡飛往美國關島,但起飛...

別亂吃!印度19歲男吃路邊攤沙威瑪 「4天送3次急診」仍身亡

印度一名19歲少年日前在孟買特隆貝區(Trombay area)路邊攤買了沙威瑪來吃,結果沒多久就出現胃痛和嘔吐等症狀,...

美14歲少年持長槍在校外行走!還沒進校園就遭警方擊斃

ABC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州一所中學校園外1日發生槍擊事件,一名14歲槍手持長槍,在與警方對峙後遭擊斃,所幸未造成其他傷亡...

真的出手了? 路透:日本可能在4月29日動用5.5兆日圓干預匯市

路透報導,根據日本央行的數據,官員可能在4月29日動用了約5.5兆日圓,支撐日圓匯價。報導指出,外匯交易需要兩天時間進行...

Google母公司首發股利 股價盤後飆14%市值破2兆美元

Google母公司Alphabet上季營收躍增15%,宣布首次派發股利0.2美元,且將實施規模700億美元的庫藏股。Al...

Meta股票大跌 執行長祖克柏淨資產一天縮水180億美元

Facebook母公司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淨資產周四迅速縮水180億美元。他前一天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