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能欣賞港岸風光!走進歷史裡的「獅球嶺」 一探山友所謂的「小吳哥窟」
獅球嶺位於基隆市,山上的步道四通八達,吸引許多民眾來此健行,不但可以欣賞基隆港的美景,也可體驗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遺跡。獅球嶺是基隆和台北盆地的天然屏障,過去因為戰略地位重要,曾經設置砲台做為防禦,在清法戰爭時,就曾立下重要的汗馬功勞,不過在乙未戰爭時,日軍卻很快地攻占了獅球嶺,甚至兵不血刃地進入台北城,今天我就要來解開這個台北城快速陷落的歷史謎團。
此行我從龍安街的登山口起登,這個路線也被稱為是「基隆天際線大縱走西段」,穿越鐵道下方的涵洞後,先走一段陡上的產業道路,再進入到竹林裡。整體路況還算寬大好走,不過山徑較為原始,要留意登山布條以免走錯。很快即可登頂南榮山,其海拔僅為55公尺,並沒有什麼展望。
山路繼續穿越茂密的竹林,竹葉長年累月落在地上,踩在上面像是一層柔軟的地毯。大約行走七八百公尺,會到達東砲台,這座砲台興建於清朝末年的1884年,曾經在清法戰爭時,立下輝煌的戰功,不過因為荒廢已久,竟被被一棵大樹樹根完全盤繞,顯得十分蕭瑟瑰奇。這座砲台過去被法軍稱為「鷹巢砲台」,現在山友則暱稱為「小吳哥窟」。
在東砲台上方,就是獅球嶺山,或又稱為東砲台山,海拔為155公尺,有一顆基都主09號基石,這裡的腹地不是很大,但是視野卻是出奇的好,可以眺望基隆港的風景。在清法戰爭時,除了獅球嶺主砲台以外,東西兩座砲台剛好形成一個犄角,合力防止法軍越過這座山嶺。
山路繼續往北前進,會經過幾處軍事碉堡的遺跡,稱為「北碉堡群」,其中有一個碉堡最為壯觀,已經被一棵雀榕樹完全包覆住,盤根錯節的形狀十分奇特,由於過去主砲台和西砲台比較為人們所知,東砲台及北碉堡群歷經數十年都沒被注意,直到後來被山友發現後,現在已經成為了基隆的山林秘境之一。
獅球嶺砲台海拔150公尺,位於一號高速公路隧道的正上方,白天視野非常廣闊壯觀,夜晚時的景色更是燈火浪漫,常吸引許多攝影師來此取景。獅球嶺砲台在基隆眾多砲台中,是唯一位處市中心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目前已經被列為市定古蹟。
獅球嶺是基隆和台北盆地之間的重要屏障,劉銘傳在1884年聘請英國技師在此建造砲台,以做為防禦的據點,後來清法戰爭爆發,法軍仗著優勢的砲艦火力,在基隆的大沙灣登陸,當時曹志忠等守將就是以二沙灣及獅球嶺砲台防禦,讓法軍攻勢受挫,最後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所以,獅球嶺砲台在清法戰爭時,確實發揮了很大的功能。照片是當時的獅球嶺砲台和營房。
後來法軍將領孤拔決定兵分兩路,同時進攻基隆和滬尾(現淡水)兩地,劉銘傳擔心滬尾失守後,台北勢必岌岌可危,故將基隆守軍主力調至滬尾,基隆和獅球嶺才因而被法軍攻佔,不過部分清軍還是力守七堵、汐止一帶,防止法軍沿著陸路直搗台北市。照片是當時法軍繪製的地圖,地圖上的獅球嶺砲台被稱為「淡水砲台」,東砲台則稱為「鷹巢砲台」。
清軍有幾次嘗試想要奪回獅球嶺,可惜沒有成功,法軍也有幾次下山追擊清軍,也都是在基隆河畔被擊退,只好又退回獅球嶺,雙方就此陷入僵持的狀態。另一方面,法軍也派出艦隊進攻滬尾,登陸後卻受到守將孫開華率軍伏擊,以法軍大敗收場,最後只好與清廷簽訂中法新約,協議雙方停戰,圖是當時法軍佔據獅球嶺時,朝著基隆港拍下這張珍貴的照片。
獅球嶺在清法戰爭時第一次躍上歷史的舞台,因此也讓清廷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而決定要建立台灣省,並派防禦台灣有功的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第二次獅球嶺躍上歷史版面,則是劉銘傳為了要鋪設台灣鐵路,而開鑿獅球嶺隧道,這條隧道總長235公尺,共花了30個月建造,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甚至比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早了18年之久。照片是當時的隧道南口,有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四字。
到了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日軍因為深知基隆砲台的厲害,選擇自貢寮登陸台灣,並從陸路進攻基隆,所以多數砲台都英雄無用武之地,基隆很快就被日軍攻陷。不過這時候,獅球嶺砲台就成為唯一有作用的砲台了,因為從基隆進軍台北,獅球嶺是必經之途。6月3日,日軍在基隆集結兵力,開始仰攻獅球嶺,當天因為下起大雨,獅球嶺砲台又不斷發射砲彈,讓日軍遭到很大的困難。圖是一幅日本畫,描繪當時進攻基隆的情景。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突然獅球嶺的砲火停止了下來,趁著這個空檔,日軍趕緊派出突擊隊攻上山,發現守軍竟在彼此互相打鬥,一看到日軍攻上來,又突然四散逃逸。原來當初守軍都來自不同的省分,彼此之間互動相當不好,特別是來自於廣東的部隊,和其他部隊語言不相通,軍隊紀律又不良,雖然有好的地理優勢和火力,卻因為內鬨而一天之內就被日軍攻佔。圖為報紙記載當時攻佔獅球嶺的過程。
日軍攻佔獅球嶺的消息,一下子就傳到了台北市,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如圖)棄職逃亡,這時候城裡的軍民陷入恐慌,失去軍紀的兵士們反而變成盜匪,不但劫掠官府的財務,甚至也對民眾打家劫舍,小老百姓只能躲在家裡,祈禱上蒼可以保住小命,而在地的紳商們也是憂心忡忡,急忙集結研商對策,有人提議說:「這些沒有紀律的守軍彷若盜匪,還不如情商日軍趕快進城,或許還可以維持秩序」,說著說著,卻沒有一個人敢去傳信。這時候,有位在艋舺開雜貨店的辜顯榮,自願帶著書信,前往基隆與日軍相見。
當時日軍越過獅球嶺,沿著鐵路已經到達水返腳(今汐止),辜顯榮(如圖)拿出了書信,比手畫腳地表示台北城陷入混亂,希望日軍盡速入城,以恢復城內的秩序。日軍聽了半信半疑,拿出軍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辜顯榮卻顯得很有膽識,毫不慌張且面不改色,這才讓日軍相信了他的話。於是請辜顯榮擔任響導,加速帶路往台北城而去。不過,很多人都以為是辜顯榮打開台北城門讓日軍進城,其實當日軍來到深鎖的北門時,城門並無法從外面打開,所以並不是他協助開城門的。
開城門幫助日軍入城的其實是個女菜販,名字叫做陳法,她是住在北門外後街(今延平北路一段)的一位66歲老婦人,陳法年邁的丈夫臥病在床,日常開銷都靠她一人以賣菜維生,眼看著時局紛亂,到處都傳來劫掠的消息,做為一個全家經濟的主要支柱,她內心充滿了憂慮。6月6日下午,日軍來到了台北城緊閉的北門,兵士們雖試著攀登城牆,但是城牆高達5.4公尺,所以一直無法成功。照片是清末時期的台北城北門。
正當日軍不知所措的時候,這時陳法瑟縮地躲在家裡,聽到北門外人馬雜沓的聲音,知道是日軍已經兵臨城下,她心裡想:「與其讓局面這樣紛亂下去,不知道又要犧牲多少人命,倒不如讓日軍進城吧」。想著想著,她呼喚兒子姚水土,兩人在家取了一個竹梯,衝到北門外,將竹梯架在北門的城牆上,由姚水土爬上城牆,進到城內把大門打開,日軍看到這個不可思議的景象,竟然不約而同地全體呼喊「萬歲」,順利地就佔據了台北城。圖是〈台灣日日新報〉中有關這段情節的報導。
在辜顯榮和陳法的幫助下,日軍輕鬆地佔據了台北城,為了獎勵陳法的「愛國行為」,能久親王還頒發給她獎狀和賞金(如圖),成了日本政府宣揚的楷模,至於辜顯榮更是被日本政府所器重,日後不但獲得樟腦和食鹽的專賣,成為了一個政商兩棲的紅頂商人,經過十多年的財富累積,更讓辜顯榮成為富甲一方的富豪。在這動盪的時局之中,兩個小人物的舉動,意外地加速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我站在獅球嶺砲台上,緬懷著這片山林所經歷過的戰爭硝煙,而回顧這些歷史的演變中,一些小人物的大膽舉動,竟然成為了時代的轉捩點。或許有人批評他們的行為,但是在顛沛的戰亂之中,他們只是掌握住機會,而展現了改變時局的勇氣。這個故事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誰說一定是英雄豪傑才能創造時勢,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掌握了關鍵的時機,也有可能發揮非凡的影響力。
龍安街登山口->南榮山->獅球嶺山->北碉堡群->獅球嶺砲台->長壽公園->三角洲嶺北峰->三角洲嶺->工地(現無法通行)->國安路->八堵路->登山口距離5.18公里,步行時間2小時30分。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