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踐踏民意的台美經貿談判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二階實體談判會歷經5天連續談判,落幕後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右)、副談判代表楊珍妮(左)舉行會後說明記者會。本報資料照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二階實體談判會歷經5天連續談判,落幕後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右)、副談判代表楊珍妮(左)舉行會後說明記者會。本報資料照

上周五結束台美貿易倡議第二階段第二次實體談判,多數媒體將焦點集中在放寬萊劑交換我農產品輸美議題,筆者前文已經探究過該議題,本文不再贅論。另一項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國如何利用國會以及利害關係人參與制度,提高對外談判的透明度。

行政院的新聞稿指出,此次美方除相關代表團來台參與會議之外,另有美國參眾兩院國會專業幕僚自行組成跨黨派觀察團,他們分別來自眾議院歲計委員會及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並利用此行與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交換意見。

美國國會參議院與眾議院跨黨派組團專程至台北,關心台美經貿談判結果,美國貿易代表署即時向其通報談判進度,並與台灣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交換意見,雙方還就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讓美國國會代表得以掌握台美談判細節。

反觀,即使在台北進行談判,我國立法機關卻宛如置身事外,須待談完後一段時間,行政院才有可能至立法院報告,並提供不完備的資訊,立法委員無法掌握台美談判的具體內容,只能在簽訂後,擔任橡皮圖章,依據憲法第63條規定,交由立法院審議,只能選擇是否為其談判結果背書。

看看美國談判代表如何尊重美國國會觀察團,讓來台的國會代表徹底知悉台美談判的進度與相關問題,還可向台灣代表交換意見。美國提早在談判前就與國會溝通,並邀請關心談判的國會代表適度參與,讓其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提高談判後國會審查通過的機會。

行政院的新聞稿並指出,會議最後由台美雙方共同舉辦利害關係人座談,雙方聽取共約20多位團體代表闡述相關立場,為台美貿易協定提供具建設性的各項看法。美國USTR新聞稿也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主辦了一次利害關係人諮詢會議,作為其對透明度和強有力的外部參與的持續承諾的一部分。

美國對外談判時,相當重視民眾參與,建立公眾諮詢機制,遴選各界代表有一定的程序,並對外公告。事實上,2023年6月1日洽簽《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中的「第三章良好法制作業」即已將美國做法納入,明文要求應提供利害關係人就發布、修正或廢止法規提供書面建議以供考量的機會。

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我方也有舉派利害關係人,參與此次的利害關係人諮詢會議。惟其未公布出席會議的人員名單,更未公布這些人員的發言內容,無法知悉其是否有代表性,發言能否客觀表達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本回合談判,無論是農業、勞工抑或是環境等議題,均對產業、規範、國人健康與就業市場等領域產生劇烈的衝擊,談判過程提高公眾參與有其必要性。

惟政府積極與美國國會代表團交換意見,卻未在第一時間同步將談判結果與過程,亦向立法院報告,如此差別待遇,可謂是藐視國會;行政院似又以取巧的方式,推派不具代表性的人士,擔任我方的利害關係人,參與相關會議,明顯違反台美簽訂的首批協定。

由政府獨斷決定談判內涵,與民進黨當年指責的「黑箱服貿協議」有何區別?

台美關係 立法院 美國

延伸閱讀

日本製鐵收購美鋼獲歐盟核准 在美國面臨阻力

美國無人船擴軍步履蹣跚 恐不利牽制中共攻台

蓋洛普調查分析:民主黨入主白宮 美國對世界影響力比中國大

美國前駐歐組織大使:疑美論是敵人刻意散布謊言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對新任總統就職演說期待、失落與絕望

520新任總統副總統即將就職,近日以來各方社會賢達、意見領袖與知識菁英,不斷透過諸多管道,表達其對總統就職後能夠開創政治...

【專家之眼】陸軍士督長被換 是精進士官制度失敗替罪羊

蔡政府任內諸多軍事訊息,包括提高國防經費、大買武器、兵役延長、潛艦國造、時不時洩出的小規模台美軍隊交流,乃至於最近部分美...

【專家之眼】網壇搞笑天王

球王喬科維奇參加今年羅馬大師賽,第一輪獲勝後,在場邊為球迷簽名,不料禍從天降,有觀眾水瓶掉落,正中頭部,頓時痛得蜷縮在地...

【專家之眼】景氣預期好轉逐一破滅,談台灣經濟總戰略

當新冠疫情在2022年底結束之後,各界無不期待透過中國大陸的內需做領軍,能有類似金融大海嘯之際的聯合財政擴張,再一次瓦解...

【專家之眼】應強制揭露你買的拿鐵是否使用「偽鮮乳」

當你在餐廳吃飯的時候會發現,店家會標示「本店豬原料」,確定你吃的是國產豬,還是進口豬肉。消費者購買拿鐵或是含乳製品食品時...

【專家之眼】福利超好 芬蘭德國是白痴?皆有所養

原來,大同世界不是烏托邦。2500年前,孔子在《禮記》所描繪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