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
陪伴父母的老去
就是預習自己的老
「7月的一個下午,我帶著鉛筆和筆記本逃出悶熱的家。」張曼娟在成名作《海水正藍》開篇寫下這一句。
32年後,當照顧年邁90歲的父親,壓力迎面蒙頭得心力交瘁時,她也會一個人離家出走,一晚或兩晚,不找任何人,不訴苦地獨自在飯店裡安靜下來。然而,走得出去,卻逃不了。
「你要照顧的老父母並不是理想中的父母親,他可能是你成長過程或人生中帶給你傷害、挫折、跟無力感的那個人,」張曼娟緩緩說,「你想著沒有關係,有一天我長大了就可以脫離這一切,重新開始我的人生,但突然接到一通電話,父親或母親倒下去了,需要你的照顧,你就必須要再回到他的身邊。」
繁華正盛的時候,沒有人能懂得預習衰老,但是老總是突如其來被察覺到,原本是住在父母細心呵護、愛的城堡裡小女孩發現,父母老了,自己也不再是小女孩了。
張曼娟的父親,因為年邁產生精神疾病,會幻想、幻聽,情緒變得不穩定,對世界充滿負面的怨懟,情緒也會不定期地激動。過去,父親是一家之主,城堡裡的喜怒哀樂,都由父親決定。但父親老了、病了,言行舉止不再理性,城堡裡的生活節奏大亂。
「我們一方面告訴自己,沒辦法他病了,但另一方面又因為他不合理的言行舉止感到崩潰,」張曼娟這一年來,當起新手照顧者,陪老父親頻繁進出急診室,她幫父親拿血壓藥,也幫自己拿血壓藥。她帶父親去洗牙,每回護士小姐都熱情幫忙掛回診,但父親的老,體現在走路時,舉手投足的顫抖,到最近連護士都不敢幫忙掛半年後的回診,因為不曉得還回不回得來。
「很多人說照顧老人就像照顧小孩,這句話錯了。年幼的子女在照顧下,會一天一天茁壯,一天一天變聰明,甚至跟你心靈契合,」張曼娟說,「但照顧父母,你看到他體力一天比一天差,甚至一天比一天記不得你。」
衰老往往伴隨著大小疾病,不一定是極端的重大疾病,才能摧毀照顧者的身心靈。
年老就是一個強大而不可逆的東西,而你不能逃跑,你甚至不能告訴別人,其實我真的很崩潰。
這一年來,張曼娟經歷了新手照顧者的焦慮與混亂。當壓力大到無法負荷時,她會暫時離家沉澱心靈。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張曼娟大概是少數能身體力行的作家。24歲時出版第一本小說便一鳴驚人、備受矚目,下筆細膩又空靈的模樣在80年代後期是紛擾社會中一股療癒力量。而張曼娟的炙手可熱更非曇花一現,1992年到2002年,她是蟬聯金石堂書店連續10年的十大暢銷作家。直到今天,56歲的她都還在寫作、出書、主持廣播節目,甚至還開了小學堂,教育下一代孩子寫作。
照顧父母 才真正理解人生
變成照顧者後,面對的衰老病痛是如此強大,帶來恐懼與混亂。她開始在臉書PO文,撰寫「照顧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系列文章。許多讀者跟著張曼娟一起從少女時代變成阿姨,少女時跟著海水正藍、笑拈梅花裡的主人翁揪心,現在也隨著張曼娟照顧老父母的日常,分享另一種揪心。
大家也才逐漸發現,原以為被捧在父母手心上的小女孩,其實也有過親子關係緊繃、傷害、自我療癒的過程,而如今大家原以為很「空靈」的她,跟一般照顧者一樣,面臨各種抉擇與掙扎。
有一段時間老父親要她別出門、別工作了,因為張曼娟在家照顧他,可以讓他安心。從小到大,張曼娟是長輩眼中乖巧柔順的小孩,但其實內在叛逆的她,總不自覺流露出來,「我不可以把自己的門窗鎖起來,很多人為了照顧老父母而辭職,那真的非常辛苦,等於取消自己一部份生命。」
但要如何把拒絕辭職講出口呢?對照顧者而言,煎熬的是這樣做是否不夠孝順?但不拒絕,自己辭職後對全家是否真的比較好呢?大齡兒女照顧老父母,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過渡期而已,不能拚了命的硬撐。張曼娟跟老父親溝通,工作、出門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能夠感覺到自己活著真好,是活下去的動力,請不要阻斷我活著的感覺。」
老父親的身心狀況就像踩地雷,不曉得哪個日子會爆炸。老父親自己提心吊膽,張曼娟也要懸著一顆心。最不好的那段日子,她要日夜奔波,但老父親卻對她說:「病不看了,藥也不吃了。醫生醫得了病,醫不了老。」
聽著這席任性的話,是撒嬌求助還是真的自暴自棄?張曼娟只能深吸一口氣,緊緊拉住理智線,好聲好氣地勸父親:「你說的沒錯,但是醫生可以幫助我們,從老到死的這一段路,過得舒服一點。不是嗎?」事後父親持續回診吃藥,張曼娟在臉書寫下這段,「很高興我拉住了自己,也拉住了父親。」
張曼娟的父親高齡90,母親80歲,單身的張曼娟一直與父母親同住,負擔起照顧責任。圖/張曼娟提供
經歷過半年照顧日常的淬洗,張曼娟已經可以拉出距離看待老父母,「他們不過是無助、被病痛纏身、充滿恐懼的老人而已。」今年3月間老父親又緊急住院時,張曼娟已經可以平心靜氣地在醫院,一一取消工作預約,不再像起初因為措手不及而焦急氣憤。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其他人?
變成照顧者後,張曼娟常接收到各式各樣照顧者的傾訴,她說面臨卡關時,很多人會在心中控訴命運,「為什麼我放棄生活照顧父母,為什麼其他人可以說因為他們結婚了,他們要照顧小孩,但其實他們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他們去旅行、去爬山,把訊息貼上臉書,我看了很不爽,為什麼你如常過生活,我卻困在家照顧父母?」
照顧老父母的重擔,往往落在家中單身的大齡女子身上。因為不需要養育兒女,所以很有空閒?因為不是男人,所以不需要衝刺事業?
犧牲奉獻 多是大齡女兒
張曼娟單身無子的身分,非常能理解大齡女子的辛苦,她認為台灣阿信太多了。她說,「社會期望女性應該要會照顧人,而女性也不自覺認為自己應該犧牲奉獻。就像上一輩很多大姊為了養活弟弟妹妹,或是供弟弟讀博士,寧願自己中斷學業到工廠當女工,或下海陪酒,即使弟弟在路上看到姊姊也當不認識,姊姊也會含著眼淚微笑祝福。」
張曼娟曾經拜訪一個精神科醫生,談論精神醫學,那位醫生告訴她診間裡的故事,幾乎都是女兒陪著父親或母親來看病,但有一天輪到女兒自己來看病拿藥了,讓這位醫生非常沉重與心痛。這就是傳統台灣女性的圖騰,所以女兒、媳婦、媽媽、姊姊,妹妹都是被社會,被自己內化為要犧牲奉獻的一群人。
雖然不少女性想抵抗「犧牲奉獻」的標籤,但是社會總忙不迭地幫你貼上。每當張曼娟在臉書發文探討照顧者的脆弱、恐懼等正常人的情緒時,下面總有留言勸她:這是福報,有機會報答父母要珍惜。
「每當看到這樣的話,就覺得刺心,」張曼娟說到這些留言時,仍難掩激動,「你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不要跟一個三年、五年為了照顧父母,而沒有好好睡過一覺的人說這是福報,也不要跟一個每天必須吞百憂解才能活下去的人說這是福報。」
張曼娟過去一年也因為照顧父親,半夜要起身四、五次,她也眼睜睜看著年邁的母親為了照顧父親,夜半仍無法安穩闔眼休息。她了解老父親因病痛纏身的辛苦,更了解照顧者時刻無法安心的交瘁。
陪伴父母的老去,其實就是預習自己的老去。
張曼娟說,親眼見證父母的老,會想著原來這就是老,老了我想怎樣、不想怎樣,會在心中想過一遍,但也清楚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無常,時候真的到了,也不曉得會怎樣。
「而且人生不會越走越好,但可以越來越自由,」她說,人生不會越走越好,因為你的體力不會變好,你的社會資源也會越來越少,但你可以變得更自由,因為人生就是一無所有,到頭來需要的不過是一台輪椅,或是一顆安眠藥而已。
LINE分享給朋友
文字:林秀姿、蔡佩蓉
影音:許瑋琳、蘇士堯
攝影:徐兆玄
2017.04.27

更多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