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話題之星
大選日程
熱門關鍵字
熱門選聞
最新選聞
開票實況
各黨縣市長版圖
六都市長戰況
縣市長戰況
政黨席次變化
圖解大選
政黨版圖變化
藍綠得票率走勢
兩屆九合一比較
當選縣市長得票率
連任縣市長比一比
各黨關鍵縣市表現
三大激戰選區結果
六都各黨議員版圖
青年當選議員變化
看各縣市青年議員
即時選情
六都爭霸
地方焦點
選戰評論
熱門評論
專家觀點
選民論戰
影音新聞
熱門影音
政在選live
候選人看板
最新影音
民調聲量
激戰選區民調
選民投投看
民調新聞
選將點名
縣市長候選人簡介
議員名單
其他名單
小遊戲
選舉趣味Q&A
選舉六都大預測
大選隨堂考Q&A
首頁
開票實況
圖解大選
即時選情
選戰評論
影音新聞
民調聲量
選將點名
小遊戲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58723334355-0'); });
政黨版圖變化
藍綠得票率走勢
兩屆九合一比較
當選縣市長得票率
連任縣市長比一比
各黨關鍵縣市表現
三大激戰選區結果
六都各黨議員版圖
青年當選議員變化
看各縣市青年議員
─ 追蹤udn ─
政黨版圖變化
2022
2018
2014
2022年九合一選舉最終版圖出爐,延後一個多月的嘉義市長選舉由國民黨黃敏惠勝選,為藍營再守住1縣市。綜觀本次大選,國民黨大勝拿下14個縣市,遠超過民進黨的5縣市,其中最激戰選區的新竹市,由民眾黨高虹安勝選,成為新竹市首位女市長。此外,72年來未經歷政黨輪替的苗栗縣,由脫離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鍾東錦勝出,今後與藍營關係備受矚目。
與2018年比較,由綠地變藍天的縣市有兩縣市,分別是基隆市、桃園市,從藍天變綠地僅有澎湖縣。值得注意的是,金門縣藍天版圖被翻轉,無黨籍陳福海勝選金門縣長,打敗國民黨楊鎮浯。
本次選舉國民黨取得地方執政優勢奪下多數縣市,六都拿下四都,重新插旗首都台北。民進黨則大輸,政治版圖退守至北港溪,寫下創黨36年來最慘成績,蔡英文總統更宣布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
2022年九合一選舉最終版圖出爐,延後一個多月的嘉義市長選舉由國民黨黃敏惠勝選,為藍營再守住1縣市。綜觀本次大選,國民黨大勝拿下14個縣市,遠超過民進黨的5縣市,其中最激戰選區的新竹市,由民眾黨高虹安勝選,成為新竹市首位女市長。此外,72年來未經歷政黨輪替的苗栗縣,由脫離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鍾東錦勝出,今後與藍營關係備受矚目。
與2018年比較,由綠地變藍天的縣市有兩縣市,分別是基隆市、桃園市,從藍天變綠地僅有澎湖縣。值得注意的是,金門縣藍天版圖被翻轉,無黨籍陳福海勝選金門縣長,打敗國民黨楊鎮浯。
本次選舉國民黨取得地方執政優勢奪下多數縣市,六都拿下四都,重新插旗首都台北。民進黨則大輸,政治版圖退守至北港溪,寫下創黨36年來最慘成績,蔡英文總統更宣布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
2022年九合一選舉最終版圖出爐,延後一個多月的嘉義市長選舉由國民黨黃敏惠勝選,為藍營再守住1縣市。綜觀本次大選,國民黨大勝拿下14個縣市,遠超過民進黨的5縣市,其中最激戰選區的新竹市,由民眾黨高虹安勝選,成為新竹市首位女市長。此外,72年來未經歷政黨輪替的苗栗縣,由脫離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鍾東錦勝出,今後與藍營關係備受矚目。
與2018年比較,由綠地變藍天的縣市有兩縣市,分別是基隆市、桃園市,從藍天變綠地僅有澎湖縣。值得注意的是,金門縣藍天版圖被翻轉,無黨籍陳福海勝選金門縣長,打敗國民黨楊鎮浯。
本次選舉國民黨取得地方執政優勢奪下多數縣市,六都拿下四都,重新插旗首都台北。民進黨則大輸,政治版圖退守至北港溪,寫下創黨36年來最慘成績,蔡英文總統更宣布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
藍綠歷年選舉得票率
回顧藍綠在重要選舉的得票率變化,2012年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的國民黨馬英九、吳敦義,以56.6%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蔡英文、蘇嘉全,但2014年接連爆發太陽花運動、高雄氣爆、黑心油案等,加劇民眾對馬政府不滿,該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得票率滑落,直轄市長得票率跌至40.7%,而民進黨則提升至47.55%,傳統北藍南綠版圖也被翻轉。
2016年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陳建仁以56.12%的高得票率,輾壓國民黨朱立倫與王如玄的31.04%,國民黨同樣在立委選舉遭遇挫敗。直到2018年時任市長韓國瑜引發的「韓流效應」,國民黨得票率才回神,以48.79%超越民進黨的39.16%,但隨著韓國瑜參選總統等因素,2020年情況翻轉,民進黨蔡英文獲超過817萬票,得票率57.13%,刷新我國總統選舉紀錄。
2022年伴隨新冠肺炎、高端疫苗、中共軍演等議題,加上民眾黨首度參與九合一選舉,藍綠在得票率再度出現交叉,國民黨獲50.03%得票率,大贏民進黨的41.62%。
2022vs2018選舉結果
在近兩次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都繳出亮眼的成績單,縣市長部分,國民黨有14人當選,民進黨有5人當選,無黨籍則增加至2人,而其他(民眾黨)為1人。
縣市議員部分,國民黨發揮深耕地方的優勢,取得最多席次,有367席。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有277席,與2018年比較,進步39席。此外,其他政黨有39席、無黨籍則有227席,皆減少7席次,顯示第三勢力被壓縮。
另外,在鄉鎮市長選舉,國民黨共贏得76席,無黨籍也拿下93席,而民進黨有35席。與2018年相比,國民黨減少7席,民進黨也退步5席,無黨籍反而增加12席。
當選縣市長得票率排行
22縣市長當選人之中,花蓮縣長當選人徐榛蔚的得票率最高,有64.73%。其次是嘉義市長當選人黃敏惠,得票率有63.82%。而新竹縣長當選人楊文科,以得票率63.36%,位居第三。得票率前10名的縣市長當選人,都是現任且連任成功。
此外,民眾黨高虹安選前深陷論文、助理費、公積金爭議,但也提高全國關注度,直到民調封關前仍穩定領先,到了最後階段,甚至獲得竹市藍營副議長力挺。高虹安初次縣市長選舉獲得45.02%得票率,而苗栗縣長當選人鍾東錦得票率則是42.66%。
連任縣市長得票率比較
本屆九合一選舉加上單獨舉行嘉市長選舉,共有12位縣市長連任,國民黨有9位、民進黨有3位。國民黨的侯友宜、楊文科、盧秀燕、王惠美、張麗善、黃敏惠、林姿妙、饒慶鈴得票率都有增加,楊文科的得票率增加幅度最大,提升25.17個百分點。
至於國民黨的徐榛蔚得票率下降,與上次大選相比,下降約6.79個百分點。
而民進黨籍連任市長翁章梁、黃偉哲、陳其邁的得票率分別是62.85%、48.80%、58.10%,相較上次大選,得票率都有往上衝。
八縣市歷年政黨勢力變化
本次大選,國民黨時隔8年翻轉台北版圖,終結白色力量執政,也穩住新北市票倉,而桃園市經歷論文、農委會研究案等議題攻防,也突破重圍將綠地變藍天,整體而言,國民黨在北台灣選情穩定,達成北北桃勝選目標。
而民進黨則保有南部縣市執政優勢,台南市歷年都被綠營拿下,這次也由民進黨黃偉哲連任市長,而高雄市2018年掀起韓流,雖然易位變藍天,但在經歷罷韓投票、市長補選後,再度成為深綠版圖,本次選舉民進黨陳其邁也成功出線。
然而,藍綠在新竹市、苗栗縣陷入膠著。從2005年起,藍綠分別在新竹市拿走兩屆縣市長,但逾4個月來互打林智堅論文案、新竹棒球場爭議,也讓民眾黨高虹安領先,縱使高虹安選前被助理費、公積金疑雲纏身,但仍獲許多選民支持。
此外,苗栗縣長達72年都是國民黨執政,但國民黨鬧內鬨,原本是國民黨籍的鍾東錦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對上「正藍軍」謝福弘,和力求翻盤的民進黨徐定禎。雙方選前頻頻對砂石、黑道議題等攻防,最終由鍾東錦勝選,而鍾東錦曾喊出自己仍是「藍營大兵」,廣義上,雖然苗栗縣的藍天版圖被翻盤,仍屬於泛藍陣營勝選。
激戰區縣市長版塊變動
台北市一向被視為藍營票倉,雖然2018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以無黨籍身分成功連任,但在中山、松山、中正、大安、信義區的得票數,被國民黨丁守中領先。2022年國民黨蔣萬安在北市11個行政區得票數領先,連當年柯文哲勝選區北投、士林、內湖、南港區等都被翻轉。而民進黨陳時中僅拿下大同區,雖然在大多數選區領先無黨籍黃珊珊,但在內湖區輸給黃珊珊逾1700多票。
上次桃園市長選舉,民進黨鄭文燦在13個行政區都領先國民黨陳學聖,但在本次選舉,綠營未能成功延續執政,國民黨張善政成功翻轉新屋、大園、蘆竹、楊梅、中壢、桃園、龜山區等12個選區,民進黨鄭運鵬僅在觀音區取得領先,兩人差距有1852票。
長久以來,新竹市基本組織盤是藍大於綠,民進黨林智堅2018年勝選新竹市長,成為新竹市第一位連任民進黨籍市長,林在北區、東區和香山區的得票數皆贏國民黨許明財。然而,2022年局勢翻轉,民眾黨提名的高虹安以45.02%得票率勝選,在北區、東區票數也都領先,唯獨在香山區敗給民進黨沈慧虹。
看各黨六都市議員拿幾席
檢視今年六都市議會席次,國民黨在「超強母雞」侯友宜、盧秀燕的輔選下,在台北、新北、桃園、台中、高雄,都成為議會最大黨,不過國民黨在新北、桃園、台南、高雄市議會席次都有減少;民進黨則在台南市議會表現較好拿下28席,與2018年比,增加3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選舉藍綠皆沒在六都議會取得過半,不過,除了台南市議會外,都是藍大於綠。
此外,民眾黨首次投入地方選舉,分別在台北拿下4席、新北1席、台中1席,無黨籍除了在台中議會同樣維持7席外,在其他五都席次都有退步,又以台南市議會退步最多,減少4席。
近3年當選議員年齡層變化
今年議員當選人多了很多新面孔,包括33歲電競直播主「顏色不分藍綠支持性專區顏色田慎節」參選嘉市議員成功,還有民眾黨籍黃瀞瑩、林珍羽也在30多歲初次參選就進入台北市議會,究竟今年年輕當選議員比例高嗎?可以從這張圖看出端倪。
爬梳近3年議員當選人資歷,可發現年輕人當選比例有在增加,不僅34歲以下的當選人有穩定提升,在35-39歲的年齡層,2014年有6.5%,到2018年也提升至8.88%,雖然到了今年下降至8.79%,但減少的百分比並不大。
40-54歲的中生代當選人減縮比較明顯,2014年共占比46.75%,2018年下降至38.81%,整整減少7.94個百分點,到了今年選舉占比為38.03,但同樣有下滑,顯示中生代議員當選人正在減少,面臨世代交替的壓力。
哪個縣市年輕議員占比多
攤開今年各縣市39歲以下議員當選人資料,可發現年輕議員在各議會的占比變化,其中嘉義市以34.7%占比居全台之冠,其次是新竹市32.3%,接著是台北市31.1%、基隆市29%、新北市25.7%。
至於哪個縣市的年輕議員較少,分別是連江縣0%、台東縣3.3%、宜蘭縣5.9%以及雲林縣的7%,這4個縣市的39歲以下議員當選人占比都沒超過1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和台南市在3屆九合一選舉的年輕議員都有攀升趨勢,但唯獨今年高雄市年輕議員占比下降至12.3%,相比2018年的22.7%,減少了10.4的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