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預警是解方 大車隱形危機

精準主動預警

用新科技實踐行的正義


大型車裝有主動預警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幫助駕駛人爭取黃金時間,及早反應,避免危險發生,這類主動預警已漸漸成為國際趨勢,但何謂主動預警?如何利用主動預警達到有效預防?



目前在全球汽車市場攻略的台灣大廠,率先開發大型車用的毫米波雷達系統,裝設於大車兩側車身,它可以偵測大車死角和內輪差範圍內的障礙物,及早預警駕駛人。毫米波雷達業者發言人紀雅鈴表示,毫米波雷達是利用微波傳導,偵測距離跟範圍較廣,也不易受氣候跟空氣流動影響,準確率較高。



她指出,以24GHz毫米波雷達為例,偵測距離達50至70公尺以上,進階的77GHz毫米波雷達,偵測距離更達70公尺以上,視角180度,完整涵蓋內輪差與視野死角,且在各種駕駛行為下採取「多階段的主動預警」。


例如,當大車駕駛直線行駛中,沒有要轉彎,恰巧用路人靠進,進入死角區,毫米波雷達便會發出第一階段亮燈告警;但若大車準備轉彎,後方又有來車,情況特別危險,便採取二階段聲響加上燈亮警示,加強預警。



紀雅鈴說,精準偵測障礙物是裝置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的成效關鍵,毫米波雷達既能預防危險,又不過度干擾,進一步,它可以整合前車防撞系統、 AEB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等,當偵測到障礙物,便通知行車電腦狀況,讓行車電腦判斷,必要時協助自動煞車,減少駕駛反應時間。


桃園客運為了提升駕駛行車安全,大車除了安裝基本的攝像鏡頭,部分車輛目前也加裝毫米波雷達,它可以偵測感應肉眼和攝像鏡頭看不見的危險物,並隨車速不同,調整感應能力




善用新科技防範未然,台灣大廠提升技術能量回饋社會,目前毫米波雷達已協助公車、物流車等駕駛,幫助他們提前預警,而不再是「看不見你」的狀況,打造更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遵守交通規則 用路人多一點警覺心


新科技輔助大車駕駛提高警覺,那用路人可以如何主動預防?消基會交通組副召集人李克聰說,在交通工程方面,借鏡國外,丹麥規劃Z字型斑馬線,將原畫設在路口的行穿線往後退縮,讓行人穿越一側車道後,在中央分隔島庇護區處轉為面向來車方向,行人有足夠時間及視野觀看來車,再安全穿越另一側車道,目前彰化縣員生、員基兩家醫院前方路口也已設置Z字型斑馬線。



此外,他建議可仿效日本針對危險、需減速的路口,以紅色路面標示,提醒用路人注意,例如在大車常轉彎的區域,特別標示內輪差範圍,讓用路人避開危險。而且用路人最好與大車側身距離至少三公尺,與車尾保持適當距離,夜間時大車車身可增加反光標示,避免用路人視線不佳,太靠近大車。



國內交通宣導也有待加強,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黃道易說,很多騎士趁等紅燈滑手機,殊不知已違反交通法規;遑論馬路如虎口,用路人常邊走邊看手機或聽音樂,即使只有幾秒鐘的分心或恍神,寶貴的生命都可能被瞬間吞噬。學者建議,如果用路人屢勸不聽,嚴格執法開罰,唯有營造大車駕駛、騎士和行人都注意的交通環境,才能保障行的安全。


製作人:張益華、陳思瑜
文字採訪:張益華、陳思瑜
平面攝影:陳軍杉
後期剪輯:李翎
網頁設計:李翎
網頁製作:賴冠宏、李翎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洪郁真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蕭銘志、林筱穎
此專題與企業共同倡議合作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