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鐘聲響起,和好朋友一塊直奔學校附近的超商,用手中緊捏著的銅板買條77乳加,在回家的路途上邊走邊吃,粒粒飽滿的花生顆粒,讓人一口接著一口,享受那段不會有老師和爸媽管束的甜蜜時光,這是你的兒時回憶之一嗎?


國民巧克力「77乳加」、「大波露」、「新貴派」等這些台灣人心目中的零食,都出自1976年創立的食品製造商「宏亞食品」。宏亞是台灣最早投入巧克力產業的本土廠商,根據《食力》報導,宏亞的經典產品「77乳加」在2019年台灣巧克力市場市佔排行榜前三名,是目前唯一能與國際大廠競爭的本土廠商。


不僅如此,宏亞更秉持不浪費的精神,讓每一分資源發揮最大價值,像是回收花生膜製成有機肥料,或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熱、廢水,實踐循環經濟,究竟宏亞是如何做到的?



3道關鍵
成就價格與品質的完美平衡

以經典的77乳加為例,宏亞食品董事長張云綺表示,雖然價格親民,但並不代表用的原料就是次等的,而是透過精實生產管理食品製造技術,在品質優先及減少浪費的前提下,打造宏亞食品的價格競爭力優勢。



她回憶起兩位創辦人張豪城及張添的反覆叮嚀。宏亞食品生產總部副總吳哲維也說:「以前一台機器要100多萬,都可以買一大片土地了。」除了對設備的追求,宏亞對食品製造技術的精益求精,亦是創辦時期就建立的傳統。



張云綺舉例,放在室溫下的牛軋糖會融化,表示煮糖階段的調溫做得不夠好,而77乳加能在常溫狀態下保存12個月,也不會有融化變形的問題,這是當年創辦人專程飛到歐洲拜訪專家學習而來的技術。「在那個年代,投資及風險算高的,雖然聽起來很笨,但只要知道有好的技術和設備,他們就願意投資和學習。」


除了在設備上精益求精的講究,為了堅持品質和好吃口感,宏亞也發展出一套專屬的製作工法,其中「自行炒豆」和「人工選豆」便是兩大關鍵。



不僅如此,一般炒花生用的是滾輪式的機器,而宏亞則是用價格至少貴2倍的熱風隧道爐,讓每顆花生都能均勻受熱,並提升烤花生的效率。


在工廠烤完的花生,馬上就進入脫皮、剖半的步驟,接著用「色彩選別機」進行初步篩選,剔除烤太焦和烤得不夠的花生。除了有「電腦選土豆」,宏亞還堅持「人工選豆」以彌補電腦的不足,讓經驗老道的師傅細心挑出一顆顆品質不夠好的花生,「電腦只能過濾70%烤太焦或沒烤熟的,剩下的30%還是要靠人的眼睛判別。」吳哲維解釋。


有這兩道關鍵流程的把關,才能讓77乳加在不添加防腐劑的情況下,將保存期限延長到12個月,且美味口感不變。張云綺說,從父執輩那一代就沒想過放防腐劑,而是盡可能運用製造技術延長保存期限。


另外,吳哲維補充,乳加因為長期的熱銷,所以也相對可以和台灣在地農夫有長期合作的方案,持續擁有穩定的品質及合理的供應價格,才能一直讓乳加面對整體巧克力市場時,維持一分錢十分貨,回饋消費者。


從零食專家到農夫
用花生皮種無毒蔬菜

宏亞為確保原料的品質,從烘烤花生到去皮等步驟都不假他人之手,留在工廠內部自行處理,但如此一來勢必增加工廠處理相關廢棄物的負擔。張云綺指出,過去宏亞委外處理,像是賣給豬農當飼料,直到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台灣因為防疫措施,致使本地豬農也不再收購花生膜,但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將它變成了創新的契機,「既然都要自己處理,不如研究如何讓其回歸產線,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



即便有好的想法,但對於向來只專心做零食的宏亞人來說,探索自己能實行的循環經濟又是一段故事。負責該項專案的吳哲維表示,雖然知道花生膜的萃取物具有很高的價值,但考量公司還沒有做好準備投入生技領域,只好另尋他法,直到某天創辦人張添一個「偶然」的想法—不如將花生膜拿去做堆肥,找來熱衷農事的廠務部經理賴國書一起研究。


「剛開始我們的想法很單純,把花生膜灑在巧克力共和國園區的樹木旁,卻引來一堆蚊蟲,不利於園區的環境衛生。」吳哲維說。不僅如此,後來也試過掩埋法,不料過了一年花生膜竟然還無法腐爛便作罷,直到一年前才找到最佳,也是最適合宏亞的解方,就是讓花生膜變成有機肥,再度回到花生的生產鏈。


賴國書解釋,首先混合花生膜與下腳料,並加入益菌發酵,約一個月後混合物變成粉狀的有機質,再將這些有機質拿去餵食土壤中的蚯蚓,而蚯蚓產生的蚯蚓糞土,不僅是營養價值高的有機肥料,也不會對人或環境造成負擔。



目前這項實驗正在工廠頂樓的小菜園進行中,吳哲維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就能將這套方法率先分享給契作的花生農,待技術成熟、足以規模化後,便可讓花生膜再度回到乳加的生產鏈,實踐循環經濟。


「即便這件事情剛開始無法為公司帶來立即的獲益,但只要是有利於土地的事,宏亞就應該去做,因為我們用的原料都取自於土地。」張云綺說,她相信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創造共好才是讓企業永續的關鍵,這也是公司決定以循環經濟實踐CSR的初衷。


領先近30年
4大設備打造環保綠工廠

宏亞食品不但研究出將花生膜製成有機肥料的方法,體現循環經濟精神,早在近30年前就陸續建置節能相關的設備,讓每一分資源都能獲得最有效率的運用,也替公司省下不少開銷。


早年為了追求在食品技術上的超群工藝,宏亞使用的機器幾乎來自歐美,而在當時,西方社會已有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張云綺表示,當時聽到廠商提出「我的熱能可以循環再使用,而且很省電」時,就會覺得要買這台機器。


在當時環保意識還不高的年代,宏亞於1992年起引進儲冰槽、空壓機、雨水回收池,以及太陽能板等設備,打造一間對環境友善的「綠工廠」。吳哲維表示,儲冰槽主要是利用離峰用電時段,如夜間或假日先製冰,待白天再把冰融化,讓釋出的冷空氣做為廠房空調使用,藉此移轉尖峰電力,平均一年約可省下378萬的電費支出。


空壓機則運用熱交換原理,將冷水變熱水,供廠房洗滌設備和器具用。不僅如此,還集中回收機組運作產生的廢熱,透過導管將熱能運輸到需要乾燥的空間,如包材房,如此一來,平均一年可省下54萬的電費和36萬的天然氣支出。


而雨水回收池則是伴隨2012年觀光工廠「巧克力共和國」而生,利用屋頂的導管,將雨水集中,澆灌巧克力共和國園區生態池的植栽;除此之外,宏亞也將經過處理的工廠廢汙水再利用,提供廁所沖洗和園區植栽澆灌,讓每一滴水達到最高效能的運用。



2018年開始,宏亞響應政府綠能政策,建置第一期太陽能光電板。吳哲維強調,一般都是出租屋頂,但宏亞是自己花錢在屋頂上建構太陽能版,平均一年可產生約40萬度的綠電供廠房使用,換算下來一年可減少約223公噸的碳排放量,等同0.5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從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到投入再生能源,展現宏亞致力守護環境的決心,未來將持續規劃佈建第二期的太陽能光電計劃。



無論是花生膜再利用或一邊節能一邊使用再生能源,都顯示宏亞不斷嘗試實踐循環經濟,同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過綜觀國內食品業者實踐循環經濟的概況,逢甲大學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汪浩觀察,業者普遍處於還沒準備好的階段。



他分析,一來是食品供應鏈涉及的產業類別相當多元,從原料生產到銷售通路,每一個階段的供應鏈都複雜到可自成一個供應體系,憑藉單一業者的力量導入循環經濟,帶動改變並非易事。目前市場上著力較多的多為後段銷售通路端,從「減少食物浪費」切入,進而影響產業鏈,例如家樂福從「續食」到「食物轉型」計畫。


針對「不浪費食物」,張云綺表示,宏亞不僅響應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的「惜食專案」,提供格外品(NG食品)給需要的人,近期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把穀麥脆可巧克力和77乳加等食物寄送到各大檢疫所,希望能替站在前線、為民眾把關的醫療人員們打氣。



要讓食品業者有更積極的作為,汪浩認為,讓循環經濟成為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方式,用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制度法規驅使業者,更重要的是藉此讓食品業者轉型,進而影響供應鏈的相關業者,將CSR的能量放到最大。


他建議業者應優先處理「包裝過多」的問題,例如將包裝規格化生產、減少商品包裝,或讓消費者更方便實行「包裝回收」;其次則是設法將製程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其他產業的資源。


而宏亞的下一步亦是如此,張云綺表示,未來將致力將包裝材料簡單化,減少複合塑膠的使用,進一步做到回收商品膠卷,製作生質油,可以用於機械保養,同時當然也期盼國內外各專家產業能一起開發出更好的應用模式,也有意將花生膜運用到生技產業,讓廢棄物不再被以很廉價的方式處理,而是讓其「再生」成為資源,回到產業的循環鏈中,實現循環經濟,同時帶動品牌創新,拓展不一樣的路。




製作人、文字採訪:蘇彥菱
影音製作:李俊毅
網頁設計:李翎
平面攝影:吳欣穎
動態攝影:陳軍杉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洪郁真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