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巧克力是舶來品,並非人人吃得起,宏亞食品創辦人張豪城與張添用創意將牛軋糖裹上巧克力,「77乳加巧克力」就此誕生。


40年後,當台灣食品加工業面臨品牌轉型之際,二代張云綺以「真食的滋味」為本,跨足喜餅、巧克力觀光工廠領域、她用多元經營展現創新新定義:「創新,就是跟著消費者一起長大」。



1970年代,巧克力點心並不普及,張豪城與張添兄弟,因為愛吃巧克力,遠赴歐洲學習製作巧克力。當時巧克力的原料都是從歐洲進口,張豪城與張添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巧克力熔點較低,如何讓巧克力在台灣的室溫中不易融化?」


他們心想,若是做純巧克力一定會融化,便嘗試在巧克力裡頭放牛軋糖,創新的產品設計,解決了巧克力易融化的難題,由於產品不全是巧克力,在那個巧克力被視為高級產品的年代,成功研發出人人都吃得起的台灣國民零食「77乳加巧克力」。 這個不一樣的巧克力糖,是宏亞食品剛剛創業時最基礎的創新定義。


當時宏亞食品還是間剛創業的小公司,除了大膽將創業資本投注在歐洲引進的設備外,為了與大品牌競爭,張添更獨排眾議將所賺到的錢投入電視廣告做品牌行銷,成功將品牌形象植入在國民心中。



宏亞食品董事長、張添的女兒張云綺笑著說,父親對於食品創新的規劃與設計,堅持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有著高度敏銳度,在開發商品的過程上,只要張添稍作調整與指導,就能將味道帶到位,她認為,父親至今仍是宏亞最強的產品經理人。

不要讓消費者認為
「那是我小時候吃的東西」

40年前的創新,成為了經典,但經典的印象,可能成為了包袱。張云綺說,宏亞食品最怕給人的印象是「那是我小時候吃的東西」,當有了這樣的印象,沒有跟著消費者的需求一起長大,市場規模就難逃縮小的命運。


張云綺對創新的定義是,早別人一步,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因此張云綺無論是建立巧克力觀光工廠或是設計禮坊產品包裝,都有她獨到的想法。


打破觀光工廠慣性 深化消費者體驗


當政府開始扶植觀光工廠,宏亞也跟上浪潮,但是團隊起初規劃時,便屏除了「一個賣場、一個短短產線,和一個停車場」這種多數觀光工廠會設定的套路。


張云綺說,巧克力共和國不以販賣商品為主要目的,而是要讓消費者看到宏亞製作巧克力的專注工藝,因此觀光工廠內有著大面巧克力歷史、製程知識牆、宏亞食品的發展史,清楚的圖文解說,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巧克力、喜歡巧克力。


巧克力共和國也販賣一些實驗的產品,例如手工巧克力、生巧克力,展現宏亞製作巧克力的多樣性,也藉此試驗市場接受度,張云綺認為,「當宏亞可以說給你聽,代表它都做得到。」



不僅如此,她更催生了台灣第一座「可可溫室」。張云綺說,當她第一次在香港的植物園看到可可樹,她驚訝於原來可可樹的花朵長在枝幹上,為了讓更多民眾親眼見到可可樹,她請益台大農化系的教授,把不適合在台北生長的可可樹,帶到巧克力共和國,讓消費者有不同的體驗。


學會傾聽消費者 領先喜餅市場


宏亞旗下品牌「禮坊」因彌補零食產線在淡季產能不足的問題而問世,如今能在西式喜餅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同樣來自創新。


西元2000年、正值西式喜餅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剛從國外回來的張云綺正思考如何突圍,也觀察到當時的喜餅市場有不同款式禮盒的需求。她說,當時的禮盒千篇一律,盒蓋上一定會出現「一個女孩的人頭」,而且一定是鐵盒,還要配上大紅色,讓她不禁困惑,「消費者真的都喜歡那樣的設計嗎?」


張云綺評估自家餅乾點心與其他競品的水準不相上下,決定從改造禮盒的設計著手,「讓禮盒包裝,因應季節有春裝、秋裝不同的時尚設計」從鐵盒改成紙盒,一體成型,拿著喜餅猶如提著時尚小包,商品推出後,禮坊喜餅成了業界的領頭羊。



那次成功的經驗,讓張云綺體會到,原來要靠近消費者,聽見消費者的聲音,才能清楚得知消費者的需求缺口;不僅如此,消費者對於點心的口味求新求變,她不斷思考,是否能夠讓台灣的點心,有它獨特的口味與樣子?


她舉例,禮坊有一個巧克力鳳梨酥,吃過巧克力鳳梨酥的人都覺得餅皮很香,張云綺說,因為宏亞食品多年的製作工藝,能精準掌握原料的特性,選擇放70%迦納可可膏,而不是可可粉,提升產品的風味,創新口味來自於他們專注製造的技術。

創新的基礎
來自扎實基本功

食安風暴後,消費者開始會檢視吃下肚的食品的食材與添加物,張云綺敏銳地觀察到正是食品加工業轉型的好時機。


張云綺舉例,宏亞做糕餅,打從一開始就不放防腐劑,也從沒想過要放防腐劑,當把包裝的氧抽掉,沒有細菌、黴菌生長的環境,就不會發霉,用科學的方法做產品。



當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抬頭,讓宏亞對於自己的定位更明確了,張云綺說,「消費者能看清誰是用心在做食品的人,也會因對的事情而購買,同業也會因此而效仿、跟進。」


張云綺舉例,米其林餐廳的食物品質雖好,不是人人都吃得起,但她可以很驕傲地說,他們對自家產品的要求宛如米其林餐廳,一樣很講求品質,透過規模且系統化地採購原料,以及發揮累積四十餘載的製造工法,做出人人都吃得起,但又美味安全的巧克力。


張云綺認為,宏亞食品製作的巧克力,是國民巧克力而不是精品巧克力「我們要做一個消費者每天吃也不會太心疼的食品,這是我們專注的工藝。」


在地食材 好味道 可負擔


當宏亞喊出要做價格平易近人的零食,不禁讓人好奇,當商品追求真材實料,在末端的零售價格如何與其他同業競爭?


張云綺說,若是用進口的杏仁、夏威夷豆,價格一定昂貴,善用在地原料台灣花生,產品售價就親民許多,在製程上設法縮短碳足跡,產品便能兼顧品質與價格,「從原物料降低成本,從來不是我們會考量的事。」


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消費者的味蕾也逐漸分辨得出香料與食物的味道,張云綺舉例,「當吃過很多草莓時,再嚐只用草莓香料製成的食物時,可以清楚分辨」。


因此宏亞食品開發許多產品,用比較好的原料,然後讓消費者可以慢慢感受原來這是食物真實的味道,進而用行動來支持產品。

不找地球麻煩
企業才能百年永續

「創新是我們公司的DNA,讓人認同,就必須要創新。」不能落後,就要與時俱進,張云綺強調。她進一步解釋,像是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其中一環,儘管起初也是依循政府的規定開始,從最初實踐CSR的懞懂,到這兩年逐漸有共鳴與收穫。


張云綺舉例,當她去拜訪雲林一個種花生的農夫,他60歲,卻是當地最年輕的農夫,當時心想「天啊,他是雲林最年輕的農夫,那以後我們還吃得到花生嗎?」


「對於世界或台灣這塊土地,必須要有一些警覺。」張云綺體悟,「若要永續的取得台灣好花生作為生產原料,那勢必要與這片土地發生一些好的關係」,她開始思考,要做些什麼事情,對土地更好。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自己,但相對的幫助了別人」,張云綺說,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這也是她做CSR的初心。


溯源供應商 從自身做起


「從自身做起,才能影響其他工廠跟著變好。」張云綺將創新思維從產品複製到企業社會責任,期待宏亞可以成為典範,在同業中形成一股正向的能量。


張云綺開始深入瞭解供應商如何生產製造,像是來自東南亞的原料,會考慮背後是否有人權剝削或者童工等問題,「在這個循環裡,或許無法立即感受企業得到的利益,消費者可能也無感,但我們的確在做一件永續的事情。」

用溫度翻轉生態圈
以故事感動消費者

為因應台灣食安亂象,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14年底宣佈,要求上市上櫃的食品業需編製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報告書,雖然報告書從2014年的3份,到了2015年增長至28份,但是要如何永續、且真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大多數的業者還是沒有頭緒。


「歐美的消費者到超市不看成份表,只要確認包裝上有相關認證標章、檢查商品本身沒有問題就放入購物車,反觀台灣的消費者『被迫』要聰明許多。」KPMG安侯永續顧問發展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一語道破台灣食品加工業在CSR、食品相關認證機制上,甚至是翻轉整個生態圈,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食品加工業 如何翻轉生態圈?


黃正忠觀察,目前台灣的食品加工業在落實企業CSR有四個主要問題:第一,要在線性經濟及循環經濟間做取捨;第二,製造食品的廢棄物如咖啡渣、茶葉渣要如何處理?


第三,疏於供應商的管理,當供應商因成本考量,採用非天然的化學原料,難以避免生態圈向下沉淪,產生相關食安問題。第四,則是食品加工業的創新能力不足,應當更用心地將環境、消費者放入考量,找到更好的供應商,並想出更有創意的商業模式。


「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共同趨勢是資訊的透明度與充分的揭露。」黃正忠建議,台灣食品加工業也應朝這個方向前進。


有故事的商品 讓消費者覺醒


黃正忠建議,食品加工業可從內部的管理開始做起,在產品設計或材料取得,朝著如何結合社會創新去思考,並且將對社會的使命放到產品開發、設計、採購中,讓產品變成有溫度、有故事的商品。


如此一來,透過行銷也較容易與消費者產生連結,增加市場的曝光度,同時也能取得零售通路與消費者的認同,成為改變生態系的要角。


黃正忠也提醒,國內食品廠商要多追隨國外食品廠商的訊號,像是永續發展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世界一直在改變。以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為例,沒有人料到衝擊層面如此之廣,企業永續發展不僅僅只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更是企業持續良性發展的經營思路。



製作人、文字採訪:齊瓔、吳思萍、蘇彥菱
影音製作:李俊毅
網頁設計:李翎
平面攝影:吳欣穎
動態攝影:陳軍杉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洪郁真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