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滑看模型
黃金谷
後門

一般路線

較難路線

翻越2組小天花板地形
大角度攀爬
手跟腳都延伸到極致
無確保的2公尺
極容易大幅度墜落
最難的是翻過天花板地形
我練了3個月單槓才成功
這是條傳攀路線
每次都能設計不同爬法
最易墜落的凹槽段
大平面攀爬
需要力量與技巧

3D帶你攀龍洞
岩壁上的舞者 找路前進


請選擇適合您的3D閱讀版本。

2002年2月微雨的冷天,才剛到台灣兩天的Matt Robertson ,不會半句中文,卻迫不及待的從新竹獨自北上基隆,客運、火車、計程車轉換,花了7小時才抵達龍洞。

他一摸到岩壁,就覺得這地方跟亞洲多數光滑的石灰岩場很不一樣。
視野遼闊又面海,是Matt喜歡龍洞的原因之一。圖/ROCK CLIMBING TAIWAN提供

龍洞的岩壁品質良好且磨擦力十足,Matt放下包包試爬,他在龍洞第一條試爬路線,直到今天依舊是造訪龍洞地質必爬的熱身選項。


攀岩帶給Matt探索異地的滿足感,每次為了造訪一個新的攀岩場,在陌生的國家旅行,克服一切麻煩抵達人跡罕至的地點,是非常享受的過程。那是一種面對未知的勇氣,你不知道前方情況,也無法預測是否有驚喜在眼前,「找到一些當地人也不知道的秘密基地,就像是尋寶,有時有趣,有時覺得痛苦。」

Matt冬天也常到龍洞攀岩。圖/ROCK CLIMBING TAIWAN提供

當他爬到視野遼闊的高處,「我看到有確保點在岩壁上,相信這是台灣人的攀岩場。」第一次相遇後,他每週回到龍洞攀岩,隨著時間累積,一步一腳印的探索這個岩場,Matt發現這個岩場比想像中的更特別,但是這裡的人並不理解它的真實面貌。


「我一直在找好的傳統攀登場地,龍洞就是一個很棒的地方。當我聽到台灣人說龍洞是個只適合運動攀登的場地時,激起了我想將龍洞真實面貌介紹給大家的動力。」2012年他和一群岩友共同編寫《台灣龍洞攀岩》一書,更建立龍洞攀岩網站,網站信箱經常收到外國攀岩者的詢問,越來越多外國攀岩者特地為了龍洞到台灣。


附註:傳統攀登為攀岩者自行在岩縫中放置確保(安全)點,可自主決定路線。而運動攀登為遵循固定的確保點攀登。

少見的臨海混合岩場 外國人朝聖


台灣東北角的龍洞,穿越層層疊疊的石陣,除了外圍地區有遊客戲水,越往龍洞心臟地帶前進,被清澈海水包圍的岩壁宛如世外仙境,灌木雜草從岩縫鑽出,除了野生動物外,還有攀岩者的足跡。


40年來的探索,連當地居民也不清楚的峭壁地形,攀岩者們瞭若指掌,龍洞是台灣攀岩大本營,舉目所及的每一片岩壁,都是攀岩者躍躍欲試的目標,短短2公里,已開發出600多條攀爬路線。


「龍洞空間多又大、地形多變,同時擁有傳統攀登與運動攀登的路線,還在海邊,台灣人真的很幸運。」15年攀岩經驗的澳洲人Stephen Parr說。龍洞3500多年前沉積,形成四陵砂岩,穩定的岩質,遠眺太平洋的濱海攀岩環境,近年大受國內外攀岩者喜愛,逐步躍升為世界知名的濱海岩場。


美景之外,攀岩者們的熱情也成了一道風景,「在龍洞,無論你們熟不熟,其他攀岩者都願意主動告訴你怎麼做,這在國外不可能發生。」回想在國外的經驗,有15年攀岩經驗的吳美齡點出「熱情」是台灣攀岩社群的特色,一起攀岩的夥伴是啦啦隊,「你在岩壁上快撐不下去時,聽到地面上的人對你大喊:可以的!加油!因為他們的鼓勵,許多難關這樣就撐過去了。」吳美齡笑著說自己的攀岩技術是大家鼓勵出來的成果。

攀岩的人生課


從底部攀到頂部,沒有標準答案,「同一條路線,每個人抓的手點腳點不太一樣,攀岩平衡感與手腳協調非常重要,但人人的風格都不同。」正職是美術老師的吳美齡,喜歡觀察攀岩者在岩壁上的動作,有人輕盈的彷彿是「岩壁上的舞者」,手與腳的搭配協調性絕佳,有些人像是在牆上打太極,有些人像在跟牆壁打架,有些人是問題解決者,安靜的思考眼前的難題。


攀岩者眼前的那面牆,就是一道道待解的謎,每個人解謎需要的時間不同,答案也不盡相同。有些路線簡單一下就破關,有些路線複雜難解,往往耗上數月至數年的時間,才挑戰成功。

陳震宇
放輕鬆是成功關鍵


「黃金勇氣」這條路線,我花了3年才挑戰成功,成功之前的每一次攀爬都在墜落。


向外傾斜的岩壁,且最後2公尺沒有任何可以支撐的確保點,我要在力氣耗盡前,將手腳伸到極限抓住下一個攀附點。


岩壁向外傾斜,上爬的過程多半依靠手的抓力,力氣流失非常快速,但同時要想辦法保留體力供應終點前毫無支撐的2公尺,如果沒有一次成功上攀,這一墜落至少一公尺,那種感覺壓力很大,非常考驗體力與意志力。

上攀一次,墜落一次,到最後我已經習慣了。幾十次的失敗,那些位置要做什麼動作、怎麼有效地串聯動作,到最後近乎本能反射。成功的那一次,我事前沒有預設一定要成功,心中只想著下一個動作,一回神人就到頂端。


後來我理解了:想要爬上去,最重要的是放鬆。

圖/陳震宇提供

吳美齡
攀岩,要百分之百
對自己負責


攀岩就是要不斷的在上爬的過程中,找到平衡點。黃金浴是我第一條先鋒完攀的路線,剛起步就要克服一道全身暴露感極強的大天花板。


想要橫越一點五米寬的天花板,必須靠全身肌肉的幫忙,動到的不只是手臂與雙腳,也要靠腹部的力量讓懸空的腳擺盪,勾到岩壁上,再單槓式上拉,才能成功上到另外一片岩面。


這條傳統攀登的路線,沒有預先固定的確保點,你必須要自己找到適當的岩壁裂隙,並且把岩契放入固定確保自己安全。

跟現在流行的運動攀登很不同,傳統攀登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從路線設計、上攀、放入岩契設置確保,每一步依賴的是自己的決斷,我的每一步都要負起全責,沒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責怪或卸責。


攀岩教會我的是,要做對自己百分之百負責的決定。

林倍聰
學會與恐懼相處


「力量、技巧、恐懼」這是攀岩的三大練習項目,善用身體、四肢的力量,攀岩不是一直使用手臂去拉出身體的重量,而是讓雙腳扮演承重的角色,手引導方向,並練習隨時找到重心的技巧。


最難的還是「恐懼」,十個攀岩九個怕,但要練習的並不是克服恐懼,而是學會跟恐懼相處,了解自己的力量和極限。

攀岩是面對自己極限,在挑戰與不確定之間擺盪的過程。圖/林倍聰提供

我在爬的時候,常覺得岩石有自己的生命力與個性。就像「大家的福利」這條路線就算再熟悉,也會因為天候、時間、溫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變化。上攀的過程,我們自然的會繞過一些鬆動、看起來不穩的區域,而非一味跟著教學書或前人的路線攀爬,沒有固定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確保安全。


你要是說自己很厲害,大家都會叫你先鋒!一爬上去就知道幾兩重拉!仔細觀察,攀岩者都有一種特性,沒有人會大聲嚷嚷自己很厲害,不是講求謙虛的美德,而是因為在岩石上,面對自己的極限,你沒有絕對的把握。

攀岩教會我的事 找最適路徑

圖/ROCK CLIMBING TAIWAN提供

「攀岩最常有的體驗就是卡在某一塊岩壁上,然後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克服他。」Matt認為身處辦不到的情境,能誠實的分析自己的能力、對外在環境的感受、對危險的辨識,並學習掌控眼前的難題。面對岩壁,攀岩者要做的不是直直往上衝,而是找到適合自己往前的路徑,過程都是在解決問題,成功克服後,就會更強壯。

熱愛攀岩的張宇翔,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就常往龍洞跑。圖/ROCK CLIMBING TAIWAN提供

攀岩不只改變一些人對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從小學五年級就在龍洞攀岩的張宇翔,自在的穿梭岩石與岩石間,就像走在自家後院。跟所有青少年一樣,都經歷過叛逆期,但他亂跑的去處是龍洞,用攀岩填滿了青春,也爬出了想要追求的生活,「我就是想過著一直爬的簡單生活,接觸大自然、感受環境,物質慾望不是最重要需求,『開心』反而是我最在乎的生活條件。」


在臨海的龍洞,向上找路,這裡一直會是這群攀岩者,持續追求攀岩體悟與冒險精神的香格里拉。

採訪:魏妤庭
影音、攝影:王騰毅、許正宏
視覺設計:呂紹齊
3D模型製作:吳瑞逸
網頁製作:方泰鈞
監製:蔡幸怡、林新輝
特別感謝:ROCK CLIMBING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