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了解行為背後信念,教師就是「錯誤目的」偵探!

書名:《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作者:簡・尼爾森博士  Jane Nelsen, Ed. D.、凱莉‧葛洛菲博士 Kelly Gfroerer, Ph. D.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26日
書名:《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作者:簡・尼爾森博士 Jane Nelsen, Ed. D.、凱莉‧葛洛菲博士 Kelly Gfroerer, Ph. D.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26日

正向教養的獨特與重要之處在於「了解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對應的信念」。學生的行為背後,都存在某種理由,阿德勒將這種理由稱為「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學生的行為對教師來說可能不甚合理,但對他們自己來說,卻相當合理。因此,在正向教養中,我們希望教師能成為「行為偵探」,試圖去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信念。(編按)

文/簡・尼爾森博士 Jane Nelsen, Ed. D.、凱莉‧葛洛菲博士 Kelly Gfroerer, Ph. D.

了解一個人的目的後,我們就能知道接下來大概會如何發展。 —— 阿德勒

在正向教養中,教師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解析學生行為背後的信念」之上,而不是花心力去懲罰學生;這樣做也意味著,教師應該運用教學技巧,鼓勵學生發展新的信念與新的行為。

以下的「錯誤目的偵查線索表」及「錯誤目的表」,能夠幫助教師成為一流的行為偵探,透過這些工具就可解開如何鼓勵學生之謎。

錯誤目的偵查線索表

一、回想一個你跟孩子最近面臨的挑戰,把它寫下來,以寫劇本的方式來描述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做了什麼?然後你怎麼反應?接著發生了什麼事?

二、你在這個挑戰的過程中有什麼感受?(從錯誤目的表的第二列裡選擇一種感受),把它寫下來。

三、現在,把你的手指移向錯誤目的表第三欄,查看你在挑戰情境中出現的行為,是否與表中記載的這些典型反應相似。如果有任何一行的描述更符合你的行為,請重複確認:是否在這行中的第二欄所列出的情緒更符合你的深層感受。(例如,我們常常說我覺得心煩,但是在深層裡,我們覺得被挑戰或受傷;或是當我們真的覺得在權力角力中被挑戰或打敗時,我們可能說我覺得無望與無助。)你的回應方式,就是深層感受的線索。

四、將你的手指移到第四欄:那些描述是否符合孩子針對你的反應做出的回應?

五、現在,將手指移到左邊第一欄,那可能就是孩子的錯誤目的,將它寫下來。

六、把手指移到錯誤目的表第五欄,你將看到孩子的挫敗信念,把它寫下來。

七、將手指移向第六欄。這些描述符合你抱持的、可能會引起孩子錯誤行為的信念嗎?(記住,這不是指責,而是覺察。)當你學到激勵孩子的技巧,你也會改變這些信念。現在試著做做看,先寫下可能比較能激勵孩子的做法。你可以在最後一欄找到線索。

八、將手指移到第七欄,在那裡你會找到孩子傳遞的密碼訊息,亦即,他們需要怎麼樣,才能感受到被激勵。

九、最後,將手指移到第八欄,最後一欄,找到一些下次當孩子出現這些挑戰行為時你可以嘗試的點子。你也可以使用家長與教師工具卡以及你的智慧,去思考要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來回應第七欄的密碼訊息。把你的計劃寫下來。

十、到目前為止,還好嗎?在你的筆記上記錄你真實的發現以及發生的事。孩子的行為有改變嗎?你的行為呢?如果你的計畫沒有成功,試用其他工具看看,不過在展開每個新嘗試之前,都要做到「糾正前,先和孩子連結」這個動作。

另一個辨識錯誤目的的方法,就是使用德瑞克斯所謂的「目的揭露」。雖然錯誤目的表不太可能囊括所有學生的信念,但還是有助於猜測學生的動機信念。而目的揭露的過程,則是透過和學生建立連結的方式,幫助教師證實自身的猜測,因為過程中有深度的同理,能讓學生覺得教師理解他們的感受。

目的揭露

衝突發生時,教師可以從衝突中離開,冷靜一段時間後再和學生私下談話,這時友善的氛圍非常重要。在猜測學生行為的原因前,先徵求他們的許可,並且讓學生明白,他們可以對你的猜測發表意見(這對他們來說,也會是個新奇的挑戰)。教師可以試著從詢問下列的問題開始,一次一題,如果問完問題後,得到肯定的回覆,或是認可的回饋(例如學生回答不是,臉上卻露出一抹笑容,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表示他本能的否認,微笑則表示他在潛意識層面上,對自身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時就可以繼續計畫用積極並賦權的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足夠清晰的回答,就繼續問下一題。

一、過物尋求關注:「你這麼做,是不是為了要我注意到你呢?」

二、爭奪權力:「你是不是想讓我知道,我管不了你?」

三、報復:「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並且想要報復?」

四、自暴自棄:「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到,所以想要孤立自己?」

上述問題,用意是探究學生內心之目的。如果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得到了肯定的回覆或認可的回饋,那麼教師可以試試用下列這些回饋,與學生溝通:

一、過度尋求關注:「大家都渴望關注,要獲得關注也有許多方法,有些可以帶來正面的鼓勵,有些則帶來沮喪與失望。你願意跟我一起,試試一種能讓你用正面方式獲得關注的方法嗎?比如在上學時和其他同學打招呼,這不僅對你有幫助,同時也能鼓勵其他人。」

二、爭奪權力:「權力可能帶來正面影響,卻也可能造成傷害。要是你採用一種對自己跟全班都有幫助的方式,運用你的權力,那我會非常感謝你。你要不要試試看在明天的班會上,帶領大家討論?或是當某個科目的小老師,幫助那些成績比較落後的同學?」

三、報復:「我看得出來你覺得很難過,我很遺憾,我能幫你什麼嗎?」如果學生的錯誤目的是報復,通常只要他難過的感受得到了認同,就能使行為改變。如果認同無效,可以試試「你想不想明天再一起討論,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解決方法?」

四、自暴自棄:「我不會放棄你的,因為我非常在乎你,只要能幫助你成功,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現在先讓我教你一些簡單的方法,這些方法能讓你準備好。」例如學生的圓畫得很糟,可以告訴他「我先幫你畫好一半,你再畫上另一半。」這個方法幾乎可以處理大部分的學習任務。

目的揭露這個方法非常有用,當教師表現真誠的關心,學生就會感覺和教師有深度的連結,這個方法還能讓教師深入理解學生,學生也會針對自身深層的需求和動機,獲得寶貴的了解,在過程中滿足學生對於歸屬感與貢獻的需求。當歸屬感和貢獻增加時,問題行為就會減弱。

●本文摘自之《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遠流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提高專注力和生產力!生活各層面實踐「心流」三步驟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做好5件事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