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給付計畫 新增5瀕危物種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生態給付 10物種受益 圖/聯合報提供

繼石虎、水獺、草鴞、水雉及台灣黑熊等五種野生動物及其棲地納入「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後,農業部林業署昨天宣布將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食蛇龜及柴棺龜等五種瀕危及珍稀物種納入示範計畫,農友落實友善農地、通報及監測這五種物種,每年最高可領六萬元。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二○二一年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建立系統性及制度化的生態服務給付保育工具,在地居民與社區從抗拒與野生動物為鄰轉為認同,並對參與保育工作產生榮譽感。

林業署長林華慶表示,民眾不見得熟悉這五種物種,但牠們與人比鄰而居,棲息在人為干擾較多的環境,特別需要納入計畫中。由於物種生態習性不同,面臨的危機與威脅也不同,要納入給付辦法需有客觀指標,因此每年會針對狀況新增、或依實際推動經驗調整修訂。

林華慶舉例,以往苗栗某些區域的石虎會補食農民飼養的放山雞,讓部分農民頭痛,因而遭毒殺、陷阱捕殺;將石虎加入生態給付方案後,扭轉石虎對農民負面、鄰避形象,農民就可調整與物種間的應對關係。在此過程中,農民若有農損,由國家代表人民給付,既補償農民損失,也鼓勵農民營造對這些物種棲地更有正面意義的事。

林華慶說,計畫實施兩年,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調查發現,石虎在南投地區的族群正增長中;林華慶解釋,族群增長不會只依賴生態給付單一工具,還包括交通設施、防止路殺等措施,但是生態給付政策確實對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保育是正向表現。

林業署表示,每年執行總預算經費一億元,由農村再生基金支應。

林業署表示,這次新增的五物種,只要在標的實施地區且農地面積至少零點一公頃以上,赤腹游蛇農地面積需至少一百平方米以上,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及不友善的防治網,並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三萬元獎勵金。農民若積極營造適宜繁殖或棲息環境,每人再加發最高每年三萬元獎勵金。

農民 石虎 林業署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