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綠色新黨國體制成形,民主憲政崩壞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昨天發表執政七周年談話。記者曾原信/攝影

《蔡政府七年總檢討》系列二

蔡英文總統迎來執政後最後一個五二○周年。回顧過去七年,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一黨獨大儼然已成為我國民主化後的最大憲政怪獸,「新黨國體制」蔚然成形。相對於此,則是民主憲政的崩壞,體制內外的制衡力量悉數被削弱,憲政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

我國憲政體制固然存在若干權責不明,乃至「總統有權無責、閣揆有責無權」的結構性問題,但體制內外仍不乏各種監督制衡力量。如五院的設計尚存,行政院內各種獨立機關,都理應可發揮一定制衡力量。此外,逐漸形成的政黨政治,言論和集會結社自由的保障,也一直能發揮監督效果。馬政府時代「公民覺醒運動」頻仍,即是實證。

但自二○一六年蔡總統執政以來,憲政體制內外的制衡機制卻陸續削弱,甚至名存實亡。最可議的是,民進黨掌握絕對多數的立法院,不僅淪為行政部門的橡皮圖章,更成為許多惡法惡政的幫凶。以意識形態鬥爭、政治清算為目的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黨產條例》,掠奪民間財產的《農田水利法》修正,乃至沒收公投權利的《公民投票法》修惡,以及各種行政濫權擴張的組織改造,都在行政、立法部門沆瀣一氣下完成。對於輿論的批評,蔡政府則充耳不聞。

一些原應獨立行使職權的政府機關,也淪為蔡政府的附庸或民進黨的側翼。例如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和憲法法庭總是對蔡政府的爭議案件做出合憲解釋和判決。監察院則對諸多爭議施政與政務官視而不見,甚至曲意護航。至於行政院通傳會、中選會、促轉會、黨產會等,甚至檢調部門,自甘充當打手角色,更不在話下。

言論與集會結社自由,原是民主憲政體制下對掌權者監督制衡的最後防線,蔡政府對此當然不會放過。一方面,用國家資源豢養網軍,打擊監督的輿論;另一方面,則以「反認知作戰」之名濫用法令,甚至修法限制人民言論自由,製造寒蟬效應。不僅如此,還透過黨政掌控媒體的手段,進行各種大內宣大外宣。昔日民進黨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竟變成「媒體是民進黨派系」,令人不寒而慄。

這樣的憲政亂象,固與在野黨的孱弱有關,也受美中對抗的新冷戰形勢牽引影響;但最主要還是緣於蔡政府不可遏抑的權力欲望,孜孜追求權力極大化和永續執政,卻將基本的民主精神拋諸腦後。追根究柢,整個蔡政府和綠營都過度強調權力的掌控,根本忘記了服務人民、發展國家的初衷。

蔡總統一邊積極擴張權力,一邊竟可「神隱」七百多天不公開受訪,把「有權無責」發揮到極致。府院各項人事任命,只看顏色不看專業,陳菊出任監察院長,李進勇擔任中選會主委,皆非特例。以總統府和民進黨為核心的「新黨國體制」,向外擴展至五院、國營事業、乃至企業、媒體,形成共生集團;鞏固了彼此利益,卻喪失了民主價值。

由於高度控制國家機器,蔡政府的濫權更加肆無忌憚,才會有「卡管案」、「促轉會變東廠」等現代政治迫害事件。正因有恃無恐,無能失職或張揚跋扈的政務官如陳吉仲、吳釗燮等人,始終能安坐其位。

民進黨早年以「反對黨國」、「爭取民主」為號召,用了卅年一步步邁向完全執政,卻不到七年就搖身變成綠色新黨國,棄憲政如敝屣,視民意若無物,招搖傲慢比舊黨國猶有過之;此所以選民為奪回憲政和尊嚴,已經湧現「下架民進黨」聲音。

民進黨 新黨 黨產會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