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頻發政策能救大陸經濟?

聯合報 記者羅印冲
大陸疫後復甦停滯,當局為提振經濟,近期幾乎每天都祭出新措施。路透

大陸當局為提振經濟,加速復甦,近期幾乎每天都祭出新措施,從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到擴大民間消費等,包山包海,而且上從中央國務院,下到各省區市政府,不斷推出新政策,但成效備受質疑。有輿論就說,別的國家都是發錢,只有大陸在發政策,人民怎會有感?

去年底大陸疫情解封,原本預期經濟會出現強力反彈,但是今年以來各項數據顯示,大陸內需市場持續疲弱,民間消費縮水,加上美國科技制裁和圍堵,外部訂單銳減,衝擊出口企業獲利,裁員潮時有所聞。

更糟糕的是,今年大陸又迎來最多大學畢業生的一年,上千萬名社會新鮮人投入職場,找到好工作的難度越來越高,許多人待業時間不斷拉長,完全反映在幾乎每個月都創新高的青年失業率數字上。

回頭檢視上述提及的各項提振經濟新措施,基於篇幅因素,主要討論「促進消費」問題。

七月底,大陸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及優化消費環境等六大項措施。而在「擴大服務消費」中,提出了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等。

「帶薪休假制度」就是台灣常說的年假或特休假,但僅僅是這一條,要能在大陸職場上落實,就相當不容易。

根據澎湃新聞梳理,大陸「帶薪休假制度」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在勞動法中確立,二○○八年,大陸國務院頒布「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以國務院令的高度,再次明確了勞工具有帶薪年休假的權利。

大陸國務院雖有明訂條例,可是根據人社部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有近半數的人沒有享受到帶薪年休假。

按照在職勞工的工齡計算,大陸人均帶薪年休假約為十天,但實際上人均享受帶薪年休假天數僅為六點二九天,民營企業的勞工甚至不足四天,超過七成二的民企員工未完整享受過年休假。

無法落實的原因很多,包括雇主能依法替換成金錢補償,但補償金往往達不到法定額度;官方監察機制效力不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主義;勞工在年休假制度中處於被動位置;部分勞工對享有年休假權益並不知曉等等。

由此可知,官方簡單的一句「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在現實環境中就有諸多困難,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能實現「擴大服務消費」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還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論點,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理應是所有勞動者的法定權益,是受到法律保護和必須嚴格執行的,不該是需要拉動消費了才提出來。

此外,諸多的促進消費措施還存在一大盲點,這些政策大多只想到讓消費行為更為便利,但這並非民眾不去消費的障礙,根本原因在於收入不夠,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在七月卅一日發改委記者會上,就有外媒質問,如何改善民眾收入以促進消費?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除了強調持續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外,提不出具體有效的作為。

只有目的論,而沒有方法論,再多政策措施,再多記者會,都猶如天邊彩虹。

消費 國務院 疫情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