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有影 銀行圈心驚…衝擊基金買氣、手續費收入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台股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金管會正研擬開放主動式ETF(指數股票型基金),銀行圈擔憂,恐將對基金產生「磁吸效應」,資金將從主動式基金、挪移到主動式ETF,進而重擊銀行銷售基金的手續費收入,替銀行業獲利空間埋下隱憂。

一家投信業者說,銀行業靠通路賣基金,可以收手續費,但對ETF業務而言,只扮演了保管行的角色,等於只能收很低的保管費,一旦資金從基金、挪移到ETF,恐讓銀行銷售基金的手續費收入大減。

主動式ETF,是指由經理人自選一籃子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期貨等商品,依投資標的,可概分為台股型、海外股票型和債券型,類似主動式基金(例如股票型基金)。

一家民營銀行業者主管坦言,相較主動式基金,主動式ETF有三大優勢,一、交易更加即時。如境外基金申贖是T+N日,主動式ETF在證交所掛牌,就是當日買賣交易。

二、資訊揭露更透明。據投信顧公會建議,主動式ETF的持股檔數是全數揭露且在買賣當天、最晚下一個交易日開盤前揭露;但基金投資持股明細,卻是每月第十個營業日才揭露前十大、季占基金淨值1%才揭露。

主動式ETF成分股「全都露」,市場也擔心產生「跟單」疑慮,據了解,會中也有外商投信建議,採「半透明」揭露,即僅公布七成持股,但持股權重僅揭露兩成,即便如此也較基金投資還透明。

三、費用更加便宜。以美國最有名的主動式ETF-ARK來說,主動式ETF經理費是收資產規模的0.75%(被動式是收0.15%)遠比起一般共同基金收2%還低。

該主管坦言,ETF業務一直對銀行衝擊很大,主動式ETF相較主動式基金擁有上述三大優勢,且流動性又更佳,勢必將優先「吸走」主動式基金的資金,對銷售主動式基金的最大通路─銀行業重擊最大。

但也有銀行業者不這麼悲觀,認為銀行仍有優勢。

另一家行庫主管說,目前金管會對主動式ETF開放程度還需觀察,其次,目前投信業者發行的股票型基金,資產規模就近兆元,投信業者應會在兩者之間(主動式基金與主動式ETF)的商品設計與銷售做出區隔,避免衝擊既有基金規模,第三,ETF和基金客群不同,主動式ETF需要自己去盯盤、追績效;但買基金的投資人,多是沒時間盯盤、需要理專服務者,因此銀行業仍有優勢。

ETF 投信 主管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