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退學人數居高/逾半高中生 志向不明就升學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

大學學士班近兩學年退學人數逾四萬,主要原因仍為志趣不合。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指出,台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升學動機純粹是「大家都要升學」,高中生少有機會探索,幾乎逾半高中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升學輔導專家亦認為,無論高中、高職,畢業後主旋律仍是升學,師長對學生行「道德勸說」,實則應更尊重學生想法。

休退學數字的反面,多是大學在承擔高中生的迷惘,大學設置各項彈性休業機制、放寬門檻,除因應時代趨勢,也回應高中生茫然下的需要。

武東星分析,高中生的選擇普遍仍反映父母的心情和期望,父母的期待也轉化成對高中辦學的壓力,不少升學導向的學校,榜單多列出一年有多少學生進入公立大學,有多少人進入醫學系、資通訊相關科系,沒有的話就是辦學不利,「學校的好,只是家長期待的好。」多不是學生真正的期望。

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也坦言,高中生選擇志願仍不脫老一輩影響,不少學生甚至是受了他人建議,進入不喜歡的學系;也有學生是受學長姐影響,認為先上一校科系,再來雙主修或轉系,但其實轉跳學系亦不容易,也導致部分學生卡關,最後只好休退學重考。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現在學生對未來可以有更多想像,但無論高中,還是高職,主旋律還是談升學,甚至高中端做生涯輔導,教師本身對職業、人生途徑就無太多想像,於是師長對學生行道德勸說,學生就容易去到不願去的地方。

魏佳卉舉例,國人的觀念仍是一鼓作氣讀完大學,廿二歲畢業,但美國大學生多自由調配休業時間,或高中畢業先工作,台灣在學制或觀念上都應更重視學生的樣態和想法。

升學 科系 父母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