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寄存名額」近四萬 校長:水退了就知誰沒穿褲子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教育部今天公布110學年度大專新生註冊率,有七校低於六成。實際上,近年註冊率可透過「寄存名額」來美化。截至111學年度,各大學寄存在教育部的總招生名額約三萬多個,有私校一年寄存上百個,且根本不會取回。有大學校長形容,等到「寄存名額」大限一到,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建議教育部每年應公開各校寄存名額,讓外界公評。

因應少子化,教育部僅允許系所減招,不允許擴增,但對部分私校來說,少子化只是暫時「好景不常」,因此從2014年開始實施寄存名額制度,預計實施至2026年。

在教育部「彈性」管控學校招生名額的12年間,學校可以把招生名額「寄存」到教育部。好比核可招生100人,校方自認只能招到60人,便「寄存」40人給教育部,無名額上限,等到學校認為招生士氣好轉,再向教育部申請取回。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至111學年度,各大學系所(包括日間、專科、學士、碩博士)寄存在教育部的總招生名額共計3萬8910個。

有教育部官員形容,此舉無疑是讓私校「存一個希望」;卻也有大學校長直言,寄存名額可用來美化註冊率,這也讓每年公布的註冊率數據失去真實性。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寄存名額對學校來說,僅是等到117學年度人口回升後,有機會跟教育部要回名額。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也說明,過去學校招生不佳可以減招,但教育部的政策是能減不能增,若學校真的被減招,就回不去了,因此才提出這項彈性政策。

一位不具名大學校長指出,國內多所大專校院皆有寄存名額,不少老牌私校都入列。教育部昨受訪也證實,國內大專校院不分公私立,都有寄存名額。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長期關注國內少子化脈動,他提到,從2014年到現在,寄存名額模糊註冊率,確實減少全民恐慌,但等到2026年,還是得一一揭露,建議每年公布註冊率,也同時公布各校寄存名額,供外界參考。

朱俊彰強調,寄存名額對學校沒有所謂好與壞,過去也有不少國立大學資通領域的博士班寄存名額,近年景氣看好,陸續向教育部申請取回名額。

朱俊彰建議,若要評估學校辦學好壞,不該只看註冊率,應從學生面、教師面、財務面、校務面進行綜合判斷,學校財務若能維持「小而美」,也不是壞事。

教育部公布110年度註冊率今年有七校未達六成淹水線,恐瀕臨退場,其中位於高雄湖內...

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唐彥博則持正面態度,他提到,寄存名額讓不少私校仍能依註冊率獲得相應補助款。但他也坦言,該政策確實有局限性,究竟有多少學校寄存名額後,招生變好能再回流,這點值得持續追蹤。

########test#########
教育部 註冊率 少子化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