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保育員變身藝術家 陳佑而用藝術讓動物還魂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身為動物園保育員和標本志工,陳佑而必須面對動物的生老病死、感受生命的倏忽即逝。和別的動物保育員不同的是,她遠赴日本學習乾漆技法,融合做標本習得的技術與經歷,自創生漆雕塑,將轉瞬即逝的生命轉化為永恆的藝術。「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陳佑而個展」即起在內湖的伊日藝術計劃展出。

「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共展出15件生漆雕塑。陳佑而以深愛的動物為題,運用天然創作媒材「生漆」,雕塑出等身比例,再現動物們栩栩如生的神態,觀者彷彿置身博物館的珍奇動物標本室。藉藝術還魂的動物溫柔寧靜地或坐或站,引領觀者感受情感凝結的片刻與永恆,進而反思每具靈魂與生命的價值。

陳佑而自幼喜愛動物、大學主修雕塑,曾擔任台北市立動物園製作動物標本志工,之後赴日本沖繩拜師,跟著雕塑家波多野泉教授學習乾漆技法,她融合做標本習得的技術與經歷,開啟一條創作之路,以「一比一」的尺寸將逝去的動物轉化為生漆雕塑。

相較於常見的創作媒材FRP(強化玻璃纖維樹脂),生漆雕塑的創作工序緩慢費時,必須從取漆樹汁液中調和麵粉、植物纖維及砥石粉等各式天然素材,再塗於麻布底胎,等待逐漸氧化、乾硬,不斷重複層疊,直到達成理想中的厚度。歷時8年,時光積累所形成的故事紋理,在陳佑而每件作品中一覽無遺。

其中一件大象作品「藍波」,創作靈感源自台北市立動物園飼養的台灣最後一隻非洲公象「藍波」。作品分別以懸掛空中的寬大象耳、長鼻、尾巴、落地巨足構成,陳佑而憶起,病逝的藍波因身軀過於龐大,當時欠缺經費及人力製作全身撥製標本,只能留下整付骨骼和少數部位,於是以此巧妙呼應作品的呈現型態。此外,也透過結合動物與人像的「共生」系列雕塑,訴說跨物種的深切情誼。

《藍波》紀念台灣最後一隻非洲公象「藍波」。圖/伊日藝術計劃提供
「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陳佑而個展」展出15件陳佑而作品。圖/伊日藝術計劃提供
陳佑而的人獸共生作品《Til Nothing Do Us》。圖/伊日藝術計劃提供
陳佑而作品《2014花豹》。圖/伊日藝術計劃提供

陳佑而現任職沖繩動物園保育員,本次展覽將捐贈作品銷售總額10% 給致力動物保育的「野生動物急救站」。

動物園 日本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