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自保 「閃」為上策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許政榆、陳雨鑫/台北報導

三總神經科醫師因未開立巴氏量表事件挨揍,再次挑起醫界對於醫療暴力的敏感神經。醫療機構中,最常發生醫療暴力的場域以「急診」最多,近年,急診為求自保,急診監視器架設台數通常為院內最多,同時也有保全人員進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志中說,為求安全,多會告誡醫護人員,醫病溝通若開始出現火花,仍以「閃」為上策。

急診醫學會曾進行問卷調查指出,國內有百分之八十九的急診醫師、百分之七十三的護理師遭受過威脅,而有百分之卅七的醫師和百分之卅六的護理師,實際遭受過暴力攻擊。

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急診為了避免醫療暴力傷及醫護,多會演練以及教育員工,如何與心急的患者或家屬溝通,醫療暴力事件已降低許多。反而醫院病床區暴力事件較不易預防,因病房人力較急診不足,監視設備少,暴力發生時,不易在第一時間通報、蒐證。

周志中表示,患者失去理智時,難以正常溝通,他常告訴同仁,遇到衝突「先找一扇門」躲起來,遇到人要揮拳得立刻「閃」。面對醫療暴力,醫院若要協助同仁,唯有公物被破壞時,院方才能提告,醫護受傷則是由當事人提告。

部立桃園醫院代理院長陳日昌表示,家屬若不了解急診醫療處置流程,加上情急之下,口氣大多較急迫,家屬急、但醫療端按部就班,兩方緊張度就會升高,不過醫護大多會努力溝通。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醫療暴力事件發生時,務必第一時間啟動保全或警民連線,並將施暴者及被害人隔開,要求各醫院進行訓練真正落實。

醫療暴力 醫師 患者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