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抑或懷璧其罪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的必爭之地。 聯合報系資料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從2020年起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因為積體電路晶片產能短缺影響,逐漸演變成全球晶片短缺危機(Global Chip Shortage Crisis);但隨著全球經貿整體情勢發展,最後亦在2021年開始成為全球供應鏈危機(Global Supply Chain Crisis)重要環節。

造成全球晶片供需失調到達危機地步因素很多,其中當然包括從2019年就開始逐漸爆發之全球性疫情,大量作業人員染疫,原料與精密機具及耗材運輸受阻,讓生產作業受到衝擊。再加上許多遍布全球不同地域之半導體製造業,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無法穩定供電供水,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危機不斷升級。

而美國在川普主政時期,華盛頓與北京雙方所進行貿易戰,由於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者,採取制裁手段,希望透過政治干預重組供應鏈,也產生相當程度衝擊。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在天災人為兩面夾擊下,才釀成當前仍未完全落幕之全球晶片短缺危機。

就經濟供需秩序來說,當供應源狀況穩定無虞,多半製造業與消費者都不會產生危機意識。但歷經過去兩年衝擊,半導體製造業對於其下游高達百餘個不同產業,所產生連動牽引效應,讓國際社會與各國政府體系,不但從經貿供需穩定角度來審視半導體產業,亦開始自國家安全面向切入,思考半導體產業所具備之戰略意涵與地位。

此時在全球產能與技術能量穩居領先地位之台灣半導體產業,自然就成為各方矚目焦點,儘管在前述全球性晶片荒風潮下,獲得國際社會重視,並且讓台灣社會將其定位譽為護國神山。但天下事物總都是福禍相倚,顯然很快就成為國際強權覬覦目標,政府與業界面對壓力,到最後很可能會是懷璧其罪必須拱手相讓,讓半導體產業若非被迫將產能移轉,就是在市場產銷過程上受到干預與限制。

在過去幾個月中,美國拜登政府因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過度集中,而公開點名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力,將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要素之政務首長,其中就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以及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甚至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Orton Work)亦曾經插上一腳,聲稱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構成威脅,因此美國半導體過度依賴台灣產能滿足需求,其實相當危險。

不過台灣之所以會成為全球先進積體電路晶片製造產業匯集點,其實是基於多項因素所逐漸演變而成;假若仔細審視台灣半導體製造業整體運作脈絡,不但從生產過程來看,垂直分工體系相當完整,就周邊產業水平分工相互支援來說,更早已構成產業聚落,其扎根深度與分散廣度恐怕遠超產業政經觀察家所能想像。所以儘管國際社會都理解到半導體製造產業能量過度集中在台灣,但若是想要將其遷移或是疏散,恐怕其成本與代價會是相當驚人。

在此種明知雞蛋都擺在這個籃中,想移開或是分散至他處,不但是所費不貲恐怕亦要大費周章;而且就算是將幾個標誌性大廠遷移,其實未見得能夠帶動相關周邊產業隨之轉移,因此預估成本效益恐怕是絕對經不起精打細算。但正是因為立足於台灣之半導體製造業生產網路具有如此鈍重性,更讓台灣因握有半導體產業所具產能,獲得更高之戰略價值與地位。

不過究竟要如何來評斷台灣半導體產業之戰略價值,首先必須指出,由於半導體產業係屬於製造業,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其不像資源產業般具有可掠奪性。製造業必須仰賴整個生產過程所有要素,其中包括原料、技術、機具、設施與從業人員共同投入,才能夠完成生產作業。

所以儘管有人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各個企業與生產設施,很可能會成為武裝衝突下被摧毀目標;不過就武裝衝突之軍事意義來說,半導體產業生產設施並非在軍事攻防過程中,攻者所必取守者所必固之戰略要點或是要域,所以針對半導體生產設施將其列為兵家必爭之地,確實機率相當有限。

但若是在考量到其產業特性,其生產設施、機具與營運系統,經過戰火洗禮受到破壞後,將必須耗費高昂代價才有可能重建。而且就算重建其產能,再受到經濟封鎖與貿易制裁下,亦未見得能在國際社會重新獲得市場。所以整體來說,半導體產業能量在武裝衝突發生後,受摧毀破壞可能性雖然存在,但亦有可能會受到突擊挾持,在儘量保存其產能與設施完整前提下,反而成為軍事作戰重要目標。

但是對於仰賴台灣供應積體電路晶片之其他國家產業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破壞,就有可能產生供需失調災難性後果。所以要論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兩岸發生武裝衝突後之軍事攻防價值,不能光從單純直接之野戰用兵攻防角度來看,可能要將視野放寬放遠,才能掌握理解其究竟具備何種戰略價值。

台灣半導體產業所具生產能量在台海發生衝突時,究竟是否會讓國際社會產生足夠之干預誘因,其實是安全政策與軍事戰略上還未能仔細釐清與完成辯證之議題。儘管各方都知道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全球供應鏈來說舉足輕重,但其在安全戰略上究竟能夠產生多大效應,仍然等待各方深入探討與辯論。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