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竹竹合併是政治版神鬼第六感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執政黨立院總召在被迫撤回《地制法》逕付二讀的政治霸凌行徑後,依然得意洋洋,自詡手段高明,能使「群魔現形」。記得幾年前,有部由紅星妮可·基嫚所主演的電影,名稱為「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故事開始,女主角帶著兩個罹患怪病、不能接觸光線的孩子遠離人群,搬至孤島療養。

雖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女主角總覺得偌大的房子裡,並不是只有她們居住而已;在陰闇的平行時空中,盤踞在房子裡的鬼魂,不時騷擾著一家人的生活。電影情節詭譎驚悚,直到最後方纔真相大白;所謂的鬼魂,是搬進大房子的新房客,而真正的鬼魂,是不甘死去、而魂魄不散的女主角與兩個孩子!

執政黨立院總召在竹竹合併事件中,簡直演活了政治版的《神鬼第六感》。

按台灣目前地方行政區域的畫分,「直轄市」一詞,早已失去意義。早期在省政府時代,北、高兩市之建制與台灣省政府同受行政院直接管轄,故為「直轄」;而今省政府層級早已虛級化,一般縣市與直轄市同受行政院直接管轄,為實質「直轄縣市」。已過時的「直轄市」名稱,早就應改為其英文名稱—「特別都會區」(Special Municipality);然近20餘年,《地制法》有10餘次修正,竟然都沒有正名,法斁而不知理也。

竹竹合併的議題喧鬧不已,真正應該認真思索的是:台灣 (包括澎湖、金門與連江) 區區3萬6千平方公里,共有6個「直轄市級直轄市」與16個「縣市級直轄縣市」,是否需要畫分為22個地方行政區域?

探究地方行政區域畫分之目的,在於地方行政管理需要,有其絕對必要性;視國土面積、城市人口數、居住密集程度與國情等因素決定,並無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地方行政區數目,與國土面積以及城市人口數成正相關。台灣國土面積小,有關地方行政事務高度統一,接近「城市國家」(city-state) 概念,整併行政區域,應可帶來不少的好處,但亦有若干隱憂;以下就規範面,擇其犖犖大者簡述。

在好處部分,首先,經濟學有生產技術「規模經濟效果」(economies of scale)、物理學有「合力大於分力和」的現象、企業管理則有競爭力在併購後增強的「協同效果」(synergy effects);將原本屬不同地方的資源整合,或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其次,在地方行政事務高度統一的情形下,緊鄰之地方行政區域,就地方行政管理而言,並無切割的理由;經由整併,當可分攤行政成本,節省不必要重複與浪費。

第三,當地方行政區域間存在外部經濟 (externality) 的情形下,往往導致資源錯誤配置的「失靈」情形。當地方行政區域間存在外部利益時,由於個別地方行政區域僅考慮己方利益,往往導致「施政不足」;反之,當地方行政區域間存在外部成本時,則由於個別地方行政區域不需考慮它方所負擔之成本,往往導致「施政過度」。經由整併,當可將此種外部性予以「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導正資源錯誤配置。

第四,不同地方行政區域發展程度不同;經由整併兩發展差異的地方行政區域,可收平均地方發展的效果。

話又說回來,地方行政區域的整併,也有必須考慮的負面隱憂。首先,財政學有理論認為地方政府間的差異,經由民眾「以腳投票」(voting by foot) 的選擇,在均衡時,可達資源的效率配置。就此,地方行政區域的整併,將使地方政府與居民疏離,未必能滿足居民對於地方公共財與服務的需求,而使整體社會福利受損。

其次,政府行政猶如獨占廠商,往往缺乏效率;地方政府間,可以透過「績效標桿」(performance benchmarking) 的比較,發揮類似市場競爭的效果,以提升效率。

第三,一旦有能力的地方政府相繼整併、獨留發展落後的地方行政區域,有如地方財政之「鰥寡孤獨」,結果將造成財政城鄉差距擴大,使地方財政兩極、M型化,有害整體社會公平性。

總而言之,地方行政區域整併,是好是壞,必須仔細評估、要有國家發展整體規畫,並應具備程序正當性,絕對不容私相授受、因人設事。

繼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逕付二讀惹議後,民進黨團昨原擬再將攸關大新竹市合併升格的地制法...

竹竹地區在縣市分家的情形下,發展出傲視全球的半導體產業,足見縣市分治無礙發展科技產業與成就「護國神山」;如果竹竹必須合治,以保有或擴大台灣科技競爭優勢,試問執政黨,是否接受竹竹合併、但不升格的選項?

行政院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