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2關鍵做足才有效 醫師曝「取黏液」、「時機點」最重要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兒科醫師透露,快篩時務必要取到分泌物才會有效。示意圖/Ingimage

近幾日確診人數大增,家用快篩試劑的需求隨之上升,網路上也出現不少有關「快篩使用時機」的討論。小兒科醫師楊為傑日前在臉書發文分享「家用快篩小常識」,指出「太早篩、太晚篩,都抓不到」,強調無症狀者應該要在與確診者接觸後的2到3天快篩才有用,而且快篩時務必要取到分泌物才能增加結果的準確率。

楊為傑強調,一般而言,在症狀的高峰期實施快篩是最容易抓到的,例如:發燒、喉嚨痛等等,所以有症狀應該早點做快篩,但無症狀者若是擔心有被感染到的風險,則會建議在與確診者接觸後的第2到3天才做快篩,「參加完大型聚會後,擔心會被感染,回家立刻篩?基本上這沒啥用,套句常威的名言『哪有這麼快的?』」若要更準確,則可第3到5天,天天篩一次。

此外楊為傑也提醒,不管是現在的家用快篩,或者是將來可能引進的深喉唾液快篩,在使用時都務必要取到分泌物,而不是在鼻子內輕輕轉幾圈,「最好是可以在棉棒上看到有一些『黏液』,那個才是檢查時需要的檢體,純『口水』、『鼻水』的準確率會下降」。最後他也提到,其實多篩是可以增加準確率的,「如果真的很擔心,就增加自行篩檢的次數吧!」

快篩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