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事大急 威脅進行式 產業拚升級 政策扯後腿

現代化防疫
潔淨豬舍一把罩


2018年7月,台灣豬隻與偶蹄類動物已全面「拔針」,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倘若不再發生口蹄疫疫情,最快今年7月就能成為「非疫區」。


但除疫只是最基本條件。農委會防檢局前局長黃德昌就說,口蹄疫除疫不代表能重返國際、甚至日本市場,關鍵在於如何提升整體飼養環境,兼顧防疫與產業升級。


早期養豬場缺乏防汙設備,屎尿任意排放,嚴重汙染環境。時至今日,養豬不再是「低端產業」,比如「平埔黑豬」養豬場就以系統化管理來育種、飼養、產銷,而「正鋼種豬畜牧場」高科技防疫,讓它在1997年口蹄疫風暴中全身而退。




養豬產業 和你想得不一樣


豬都是老人家在後院隨便養?

雖然台灣有43%養豬場是「小戶」,但飼養量僅佔總數3.5%。台灣的主力早就是飼養千頭以上的現代化豬場。

豬很強壯健康,滿山跑不用擔心防疫?

事實上豬很容易生病,多數養豬場嚴格要求車輛、人員進出消毒,連動線也很講究,而且設備都要定期消毒。

豬又髒又臭,都在屎尿堆打滾?

其實豬很愛乾淨,現代化豬場都是糞尿分離的封閉式豬舍,無臭又衛生,讓他們可以在安全潔淨環境長大。

會有人牽豬哥去配種?

早就沒有了!現在有專門育種場,讓國內外不同品種風味的豬配種,育成健康又好吃的豬肉給大家吃。

豬都吃廚餘,很噁?

台灣有62%廚餘被拿去餵豬,但只有12%豬吃廚餘,而且得經嚴格高溫蒸煮。大部分豬早改吃科學配方飼料。

養豬是落後產業,早該淘汰靠進口?

養豬業總產值逼近2千億元,而且豬肉佔國人總肉品消耗約四成,全靠進口,光飯錢就不知要漲多少呢!





平埔養豬場 科學營銷闖出名堂


2009年,李榮春因科技業不景氣被迫放無薪假,索性創業投入養豬業。沒想到「科技人養豬」闖出名堂,他在2016年成為首位被農委會選為「百大農青」的畜牧業者,2018年更將自家「平埔黑豬」出口香港,成為台灣陷入口蹄疫風暴後,首位出口活體黑豬的案例。


當了10年豬農,李榮春講起養豬經卻仍保有科技人的「氣口」,脫口而出不外乎「基因純化」、「控制變異量」、「比較基準點」、「性狀/性能」、「配方公式」等科學術語。然而,這正是他開創新局的關鍵。


李榮春目標一直非常清晰,他想復育台灣原生種的平埔黑豬。這不純然是為了品牌行銷,更是想達到科技人追求的「精準控制」。






標準化養豬 先掌控種源


投入養豬業第1年,李榮春花百萬元買進100頭台灣土黑豬,卻在基因篩檢後留下10%,其餘賣掉。因為台灣土黑豬曾為加快生長速度,引入外國種「改良」,導致嚴重混種,大幅影響黑豬的「生長性狀」。


他解釋,同品種的豬隻,成長速度(換肉率)、肉質差異小,較能掌控育成時間,也可確保肉質。台灣土黑豬混種嚴重,即便相同豬場的同一批豬,換肉率和肉質差異性都很大,「因此先做基因篩選,找出原始種源的樣子,才能減少差異性。」


因為追求精準,李榮春養豬10年就淘汰400多頭種母豬,以一頭豬市價約1.5萬元計算,種源成本就高達600萬,這還不包括飼養、育種篩選、人力管理等開銷。


但也因為堅持,李榮春創業的第2年,就擁有台灣唯一一批血統純正的台灣平埔黑豬。

李榮春以過去累積的科技、管理知識進行育種、飼養、產銷。記者鐘聖雄/攝影

搭配專用飼料 生長快又穩


有了穩定的「生長性狀」後,李榮春的第二目標,就是確保黑豬的「生長性能」。


當國內面臨非洲豬瘟威脅,政府與民間對黑豬飼養者該不該禁用廚餘舉旗不定時,李榮春卻說:「我的黑豬從來沒有吃過廚餘」,因為「種源對了,肉質就對,再來的關鍵就是飼料。」


在李榮春看來,用純飼料餵養黑豬,防疫只是附加價值。他認為,每天廚餘營養成分不一,等同提高不安定變項;飼料若能提供穩定營養,黑豬成長的穩定性將會更高。


國內常見的廚餘土黑豬,育成期大約落在12至15個月,約有20%的時間差。但李榮春的黑豬養到相同重量卻只要9個月,時間差僅10%,明顯比一般廚餘土黑豬更能控制成長速度。


事實上,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和綽號「豬王」的豬農鄭育松合作育成的「高畜黑豬」、「畜試黑豬一號」,也都只吃飼料。這些都是透過基因純化、菁英配種而成的黑豬。







大數據分析 精準預估


除了持續與學者合作,建立黑豬族譜資料庫,並長期追蹤各品系豬隻的表現,李榮春還運用過往科技長才,將育種、飼養、產銷數據鍵入報表,最後利用數據分析精準預估每季育成率。


他說,「養豬業不好賺,但我透過管理使牧場利潤穩定成長,這跟我以前的背景訓練有關係…有人事、也有財務管理。所以,只要你訓練夠扎實,誰說一定賺不到錢?」


養豬業是一般人眼中「觀感不佳」又掙不了錢的工作,但李榮春認為,不管是畜牧還是農業,在糧食危機愈趨明顯的未來,若能以創新思維取代傳統模式,一切仍大有可為。







正鋼養豬場 從瀕臨破產走向高科技


除了系統化的養殖方式,重視生物安全與動物福利的科技化養豬也是趨勢,其中的代表之一即是正鋼養豬場。1997年口蹄疫風暴時,它成為雲林唯一沒受感染的養豬場。


防疫要怎麼做到滴水不漏?回到1986年,剛成立2年的正鋼遭到韋恩強颱襲擊,豬舍全毀;徹夜留守豬舍的李坤達在風雨中爬回家裡,向妻子何素敏說:「我們破產了」。


回憶往事,何素敏說:「我跟我先生說沒關係,我們再回去上班,節省一點都還可以還債。但他不願意,還繼續跟天公伯賭一把。」


天公伯真的給了機會。雖然豬舍全垮,但豬隻奇蹟似毫髮未損,夫妻倆於是每天爬進斷垣殘壁餵豬,並重建豬舍。她說,「你說為什麼我們這麼堅持(把事情做到最好)?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知道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引進現代化 獲養豬最高榮譽


李坤達1993年前往泰國考察,發現當地養豬場的肉品「好到不敢相信」,「泰國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能?」旅程中,他還結識了台灣養豬現代化推手「養豬教父」余如桐,並獲得對方協助重新規畫養豬場。


余如桐將現在化養豬最重要的概念「3周批次管理」帶進正鋼,也就是以「3周齡」為單位,將豬分群育成,並將母豬配種時間以3周作為間隔。「統進統出」不混齡、混群的做法,不但提升管理效率,也有助防疫。


余如桐也協助打造糞尿分離系統,建立無臭養豬環境,再依生物安全等級,規畫最適合農場的空間與動線。正鋼也砸重金建立封閉豬舍,成為台灣最早採用「負壓水簾」系統的農場之一。


從泰國回來才2年,正鋼就因為扎實的生物安全系統、詳實的生產履歷,還有領先台灣學界育成稀有盤克夏(Birkshire)黑豬的優異成績,拿下台灣養豬界最高榮譽「福江獎」。







大小事 都堅持做到最好


李坤達夫婦總是將成就歸功於余如桐等學者,但事實上,李坤達夫婦本身的專業以及堅持,才是成功的主因。李坤達畜牧獸醫師出身,又當過藥廠業務,懂藥理又會解剖,對抗生素、使用疫苗非常謹慎,也有能力執行臨床診斷,應變迅速,這是他們第一個優勢。


此外,正鋼的配種、育成、產銷資料都非常詳實,很容易吸引學術、研究單位合作;相輔相成下,對理論和實務的掌握度就會愈來愈好。


最重要關鍵是,雖然正鋼只是有350頭豬的小場,但不管做什麼都堅持做到最好。


李坤達說:「我講求品質,人家現在跟我買是這樣,以後買也要同樣品質…最重要是專一,對你的目標,還有豬種,你的心要維持一樣」。「許多人做事得過且過,就做不到100分。」




正鋼種豬畜牧場是雲林當年唯一沒受口蹄疫肆虐的牧場,但他們認為,單一牧場的生物安全做得好是不夠的,整個產業都要提升,國人也要一起防疫,才能確保國內所有豬隻的安全。記者鐘聖雄/攝影

撞上意想不到的困境


口蹄疫爆發時,當時政策鼓勵撲殺豬隻,每100公斤給予近4000元補助,正鋼沒撲殺任何豬隻,無法領取補助;而市場價格一落千丈,他們每頭豬成本超過3000元,卻賣不到1/3的價格,近乎血本無歸。


如今,台灣面臨更嚴峻的非洲豬瘟威脅,多數養豬場「預防性保守經營」、停止購入種母豬,對正鋼這樣主營種豬的牧場來說衝擊極大,李坤達感嘆說:「業績落了9成。去年1個月大約都可賣300頭,今年1月只賣了60隻,下個月訂單還沒看到…」


豬瘟還沒進來,種豬已賣不出去;像正鋼這樣堅持、認份的場家,早已不敢想發財,只求不虧損。然而,防堵非洲豬瘟的漫漫長路卻才開始,優秀場家能撐到何時?




製作人&文字:鐘聖雄、彭宣雅、須冠達
網頁設計:曾雅珮、胡凈悟
插畫:蘇韋豪
攝影:鐘聖雄
網頁製作:曾雅珮、胡凈悟、游艾玲、須冠達
監製:何振忠、范凌嘉、施淑妙、梁玉芳、董谷音、潘如瑩
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