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原來

原來語言會迷路

會迷路

SaySiyat:We lost our Language

Foreword

你叫什麼名字呢?

So'o Sin hiya' en?

對於許多人而言,這是不需思索的問候,但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尷尬語塞的時候。

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目前多達2000種「瀕危語言」,且正在以緩慢的速度消逝中,更有國際學者預言,在本世紀結束時,將有1500種語言完全絕跡。

原來,語言會迷路。

全球語言每年滅絕數量
全球語言每年滅絕數量

語言會滅絕嗎?據統計,全世界大約 6700 種語言,但將近40%正面臨消失的命運,國際專家學者預測,在2025年之後,語言將加速滅絕,甚至恐怕約有1500種瀕危語言,將在100年內消失。

台灣原住民族語認證趨勢
台灣原住民族語認證趨勢

許多台灣原住民族語歸為瀕危語言,包括以「矮靈祭」聞名的賽夏族,即便台灣政府推動一系列的族語振興計畫,但賽夏語的族語認證通過率,從2018年起皆低於整體通過率。

Foreword

不只生物會滅絕 語言也會

語言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脆弱,國際網站「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盤點全世界的語言分佈,並用可視覺化的顏色,註記每個國家的瀕危語言比例,其中,2021年台灣被列為「紅色」區間、危險比例達95%。

進一步細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0年出版的第3版《世界瀕危語言地圖》,許多台灣原住民族語歸為「極度瀕危」或「嚴重瀕危」,包括賽夏族、邵族、葛瑪蘭族、撒奇萊雅語、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等。

原默
Part 1

賽夏族的煩惱 看不見「失語」時代

台灣原住民賽夏族最大的祭典「矮靈祭」,每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因鮮少對外公開祭典儀式及歌曲,視為台灣「最神秘」原住民族之一,在2015年於新竹五峰鄉舉辦的祭典上,當總主祭訓話時,卻用了一口流利的泰雅語,令不少賽夏族人稍感詫異。

位於新竹縣市的五峰鄉,是全縣人口最少鄉鎮,也是賽夏族在台灣「唯二」部落原鄉之一,在地主要居民約70%泰雅族、30%賽夏族,在時間推移、生活環境、氏族沒落之下,「會講泰雅語」已成為在五峰鄉生活的賽夏族日常。

兩戶僅隔一條馬路的賽夏家庭,就有一戶聽不懂賽夏語;賽夏長輩終於盼到兒子回家參加祭典,卻只能用國語才能彼此溝通。「失語」困境是身處五峰鄉的賽夏族進行式,也被族人自我調侃「語言沙漠」。

賽夏族的「失語」進行式

「在我小時候,老人家就叮嚀說,不要把傳統文化丟棄,賽夏族就會越來越多人了」。

沿著新竹五峰鄉的南清公路,一個不起眼岔路口,方向盤必須打滿2圈半、車輛才能勉強拐彎進去,接著是超乎想像的陡峭小徑,才總算抵達新竹五峰鄉的賽夏族靈祭場。

廣場一側,是木材搭建的矮靈祭屋,歲月斑駁痕跡,增添幾分神秘,再一旁建築,是賽夏族民俗文物館;站在館內懸掛矮靈祭歌詞曲的牆前,是賽夏族現任族長的趙建福,神情略帶幾分憂心。

圖說/賽夏族現任族長趙建福觀察,新竹五峰地區的賽夏族人,大多講泰雅語居多,「真的會說賽夏族語的族人,已經越來越少。」 圖騰
圖說/賽夏族現任族長趙建福觀察,新竹五峰地區的賽夏族人,大多講泰雅語居多,「真的會說賽夏族語的族人,已經越來越少。」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灣的賽夏族約6800人,若按分佈地區,新竹五峰地區「北賽夏」、苗栗南庄地區「南賽夏」的族人合計約4000人,就佔了賽夏族至少2/3人口比例。

不過,能完全「聽、説、讀、寫」賽夏語的族人,卻少之有少,尤其在新竹五峰地區更嚴重,當地的泰雅族人約3200人、賽夏族人約1600人,近1倍懸殊比例,加上語言同化、通婚因素,許多賽夏族人的泰雅語,反倒講得更流利。

意識到傳統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感,10年前,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啟動搶救瀕危語言計畫,首站就選擇賽夏族語,然而,賽夏族語依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至今仍被列冊。

賽夏族的「失語」窘境,尚未解除。觀察近年新竹五峰地區的賽夏族語趨勢,趙建福坦言,大部分族人之間對話,還是以泰雅語居多,「真的會說賽夏族語的族人,已經越來越少。」

圖說/賽夏族的矮靈祭,諸多祭典禁忌、鮮少公開錄像,加上是對「矮靈」的一種懺悔,在傳統大型祭典之中,有別於其他原住民族的喧騰熱鬧,賽夏族更多的是哀傷柔美。 圖騰
圖說/賽夏族的矮靈祭,諸多祭典禁忌、鮮少公開錄像,加上是對「矮靈」的一種懺悔,在傳統大型祭典之中,有別於其他原住民族的喧騰熱鬧,賽夏族更多的是哀傷柔美。

賽夏中生代的自白 族語斷層到身不由己

「北賽夏」氏族詹家的老厝,就位於新竹五峰鄉深山處,遠從各地返鄉的10餘位家族成員們,正在屋內忙進忙出,因為當天是1年2次的「祖靈祭」大日子,一道又一道的菜餚與糯米糕,必須趕在中午12點前就位。

「相較於賽夏族語,我確實比較會說泰雅語跟客家語。」身為氏族詹家的賽夏族中生代,天色還沒亮,詹偉宏就從苗栗南庄的住家出發,趕往新竹五峰老家,他嫻熟翻炒鍋中的五花肉,正準備下一道炸鹹魚。

對於不太會講賽夏族語,他表示,小時候就在客家庄長大,加上到外縣市工作打拼,自己的賽夏族語越來越生澀,「一些詞彙還是聽得懂,但跟老一輩用族語完整對談,就會比較困難」。

另一位嫁入詹家的風淑英,同樣是賽夏族中生代,她觀察身邊同一世代的族人們,將近2/3都不太會說族語,只有長期在部落的族人比較會說,「我自己是很羨慕,身為賽夏族人,但卻不太會自己的語言」。

在「祖靈祭」的尾聲,詹家所有男性族人,圍坐在大圓桌,一起感謝過去1年的家族團結與祖靈祝福,當大長輩的詹應生,說著一口流利的賽夏族語時,席上的家族成員表情似乎五味雜陳,中生代略顯生澀、新生代稍感吃力。

桌上比肩的複雜心境,也是賽夏族語斷層的縮影。

展開看完整文章

收起文章

culture

賽夏族 民俗文化介紹

台灣16個原住民之一的賽夏族,因為族群人數偏少、獨特歲時祭儀,成為充滿「神秘感」原住民族,從走讀文化開始,一探賽夏族神秘面紗。

  • 矮靈祭
    圖騰
    矮靈祭paSta'ay

    關於賽夏族,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就屬於「矮靈祭(paSta'ay)」,每2年舉行一次小祭、每10年一次大祭,加上許多的禁忌及典故,讓賽夏族成為「最神秘」的台灣原住民族。

  • 祖靈祭
    圖騰
    祖靈祭pa Sbaki'

    賽夏族的一大特色,非常重視的歲時祭儀,祭拜祖先的「祖靈祭」,也是保留至今的重要傳統文化,以氏族家戶為單位,每年舉辦2次,時間由各氏族長輩訂定,不分年齡的家族成員一同齊聚,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與祝福。

  • 氏族
    圖騰
    氏族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截至2022年2月止,全台灣的賽夏族人口,有6820人,若按分佈地區,分成新竹五峰地區的北賽夏、苗栗南庄地區的南賽夏。

  • 4雷女紋
    圖騰
    雷女紋

    台灣每一個原住民族,都有獨特且驕傲的文化特色,賽夏族的形似「卍」字符號圖騰,稱為「雷女紋」,背後也有一段愛情神話故事。

  • 祈福
    圖騰
    祈福

    賽夏族非常遵循歲時祭儀,對於祖靈及矮靈的敬畏之心,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涉及賽夏族文化的活動及行為,在開始之前會進行「祈福儀式」。

  • 矮靈祭
    圖騰
    矮靈祭paSta'ay

    關於賽夏族,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就屬於「矮靈祭(paSta'ay)」,每2年舉行一次小祭、每10年一次大祭,加上許多的禁忌及典故,讓賽夏族成為「最神秘」的台灣原住民族。

    據口述傳說,一群會法術的「矮靈(ta'ay)」,傳授賽夏族農耕、織布、建築等科技,但「矮靈」卻不時騷擾賽夏族婦女,讓賽夏族決定設下陷阱,驅趕曾經的恩人,遭到作物歉收、獵物減少的詛咒。

    最後「矮靈」要求,如果想繼續和平共存,未來必須舉辦祭典,並傳授祭歌給賽夏族各大氏族,但曲調複雜,最後僅「朱家」精通,這項追思祭典流傳下來,成為外界熟悉的「矮靈祭」。

    因為背後典故,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載歌載舞,賽夏族的「矮靈祭」氛圍,不是高調與歡樂,而是哀傷且追思,並有許多禁忌,例如懷孕不女不能參加、一般不會對外公開錄影、莊嚴且隆重的祭歌不能隨意公開唱誦,增添神秘色彩。

    4天3夜「矮靈祭」,祭祀流程大致分成:迎靈、娛靈、逐靈、送靈,新竹五峰地區的北賽夏、苗栗南庄地區的南賽夏,會各自舉辦,又因為都是祭祀矮靈,所以彼此協調順序,通常南祭團比北祭團提早一天舉行。

    每當「矮靈祭」登場,幾乎所有的賽夏族人,會從台灣各地返鄉參與,展現族群的認同感及凝聚力,另外,「矮靈祭」的主祭者,仍由朱姓氏族擔當,但隨著世代更迭,能完整唱誦祭歌的人越來越少。

  • 祖靈祭
    圖騰
    祖靈祭pa Sbaki'

    賽夏族的一大特色,非常重視的歲時祭儀,祭拜祖先的「祖靈祭」,也是保留至今的重要傳統文化,以氏族家戶為單位,每年舉辦2次,時間由各氏族長輩訂定,不分年齡的家族成員一同齊聚,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與祝福。

    為了祭拜祖先,「祖靈祭」會準備菜餚,豬肉、炸鹹魚、糯米糕,是必不可少的食材,也被不少族人笑稱「祭祖三寶」。

    在「祖靈祭」當天,主祭抵達後,必須先搖一勺泡發糯米,家族成員才能開始動作,女性族人負責做菜,男性族人圍坐會議,由老一輩向年輕輩教誨,並選出下一次主祭,最後在戶外集合,面向東方祭祖。

    隨後,全家族成員圍成一圈、席地而坐,就像圍爐一樣,並且幫祖先準備餐點,才能開始正式用餐,早期會用芭蕉葉盛裝食物,許多長輩也會遵循傳統,用手抓取食物,最後家族耆老判斷祖先已經吃飽,主祭才能夠起身,也代表「祖靈祭」結束。

    「祖靈祭」是賽夏族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其中一個有趣環節,老一輩取出蒸熟的糯米,讓年輕輩拍打成糯米糕,體現文化傳承與維繫感情。

    每當「矮靈祭」登場,幾乎所有的賽夏族人,會從台灣各地返鄉參與,展現族群的認同感及凝聚力,另外,「矮靈祭」的主祭者,仍由朱姓氏族擔當,但隨著世代更迭,能完整唱誦祭歌的人越來越少。

  • 氏族
    圖騰
    氏族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截至2022年2月止,全台灣的賽夏族人口,有6820人,若按分佈地區,分成新竹五峰地區的北賽夏、苗栗南庄地區的南賽夏。

    賽夏族的部落社會組成,以「氏族」為基本單位,根據文獻記載,在清領時期政策下,賽夏族共有14個氏族,不過,但血家、膜家已經失傳,目前僅剩12個氏族。

    目前北賽夏的主要氏族,以漢姓的趙、朱、夏最多,至於南賽夏的主要姓氏,以風、根最多;另外,賽夏族「矮靈祭」的主祭者,皆由「朱」姓擔任,因此他們在北賽夏、南賽夏皆居要位。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賽夏族的名字,與動物、植物、大自然現象有關,例如「風」姓族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風的後代,「日」姓族人是賽夏神話中射日英雄的後代。

  • 雷女紋
    圖騰
    雷女紋

    台灣每一個原住民族,都有獨特且驕傲的文化特色,賽夏族的形似「卍」字符號圖騰,稱為「雷女紋」,背後也有一段愛情神話故事。

    相傳雷神巡視人間時,見到賽夏族人靠著採集、捕獵為生,十分辛苦,決定讓女兒娃恩下凡,這位「雷女」教導賽夏族人耕種小米作物,傳授編織、醫術,並與一位賽夏青年結為夫妻。

    不過,「雷女」有一項禁忌,就是不能碰煮飯的鍋子。某一天,夫家的長輩要求她煮飯,她不得已拿起鐵鍋子,突然轟隆一聲,「雷女」化為雷電,離開人間返回到天上。

    由於賽夏族十分感念「雷女」,最後以代表2道閃電交織的「卍」字圖騰,表達崇敬之心,成為賽夏族的代表符號,卻因為類似德國納粹標誌,經常造成誤解,若仔細分辨,德國納粹標誌是方正字型,賽夏族雷女紋則是菱形。

    另外,賽夏族的傳統服飾與周邊商品,採用大量菱形、卍字、線條等紋路,且以紅、黑、白三色交錯,現在族人普遍解讀為,紅色代表熱情、白色代表清白、黑色代表不能黑心,下次看見賽夏族的特色符文,不妨細細品味文化之美。

  • 祈福
    圖騰
    祈福

    賽夏族非常遵循歲時祭儀,對於祖靈及矮靈的敬畏之心,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涉及賽夏族文化的活動及行為,在開始之前會進行「祈福儀式」。

    古早時期的賽夏族,在打獵、伐木之前,會面向東方、進行祈福,祈求一切平安,這一套傳統習俗,也完整保留至今,耆老會準備豬肉,用竹籤串起來,以及底部削尖的竹筒,盛裝米酒,帶領主事者一起祈福。

    耆老會用賽夏族語,說明事情緣由,保護一切順利平安,最後將豬肉串及竹筒插在地上,祈福就算結束,整個過程不會太久,卻已展現賽夏族的文化內涵。

原創
Part 2

從歌曲到族語 聽見他們讓台灣更完整

「等我把族語學好,長大就能跟長輩對話了!」海拔超過300公尺的五峰國小,一陣又一陣優柔的旋律,在教室與走廊之間迴盪,配上雲霧懷抱的山巒景緻,猶如「山在呢喃」。

被視為台灣賽夏族語復興的重點學校,五峰國小歌謠班成軍超過5年,讓賽夏族、泰雅族的小朋友,一同練唱賽夏族歌曲,有別於原住民歌曲應該「高亢且熱力」,內斂而柔美的賽夏族歌聲,格外動聽與不同。

透過「唱中學」,在賽夏族語逐漸流失的五峰鄉,五峰國小歌謠班成為翻轉危機的存在。「發現賽夏語真的瀕危,應該讓更多人聽見,也給孩子自信的舞台!」五峰國小校長葉惠雯說。

圖說/五峰國小歌謠班,是全台唯一橫跨賽夏族與泰雅族之間的創新歌謠班。 圖騰
圖說/五峰國小歌謠班,是全台唯一橫跨賽夏族與泰雅族之間的創新歌謠班。

這個創新全台唯一 來自五峰的歌聲溫柔且堅定

「朱晞!未來的族長,快點過來哦!」即將升上國中、最後一年參加五峰國小歌謠班的趙語潔,打趣呼喊同樣是賽夏族的同學朱晞,催促快一點進教室。

上課鐘聲還在響,泰雅族的許苡恩、賽夏族的趙語薇,正在高分貝嬉鬧,隔著2排座位,四年級的趙雨芯、趙馨妤,早就待在座位上,稚氣練唱上一次剛學的賽夏語歌謠

6位賽夏族學生、6位泰雅族學生,這是五峰國小的歌謠班,也是全台灣獨一無二、橫跨賽夏族與泰雅族之間的創新歌謠班。

每到7月,五峰國小格外熱鬧,因為暑假過後,就是每年備受矚目的全國「E起舞動」原住民族青少年及兒童母語歌謠競賽,來自五峰國小的歌謠班,是2021年唯一唱賽夏語歌謠的參賽隊伍。

當比賽大螢幕跑出歌詞「taew'an ma'an ray kilapa(譯:我家住五峰)」,搭配五峰國小歌謠班12位學生溫柔且堅定的歌聲,即便同樣的曲目,老師們在學校已經聽了不下百次,但現場仍激動的起了雞皮疙瘩。

圖說/本身是泰雅族的葉惠雯,9年前剛來到五峰國小擔任校長,發現許多賽夏族的學生,竟然都說一口流利泰雅語。 圖騰
圖說/本身是泰雅族的葉惠雯,9年前剛來到五峰國小擔任校長,發現許多賽夏族的學生,竟然都說一口流利泰雅語。

賽夏族語「唱中學」 文化傳承一代接一代

「當我們發現,賽夏族的學生人數少,族語也不太會說時,才意識到賽夏族真的是瀕危族。」五峰國小校長葉惠雯回憶。

五峰國小的全校學生未超過100人,學生幾乎是原住民孩子,本身是泰雅族的葉惠雯,9年前剛來到學校,就發現學生的原住民族懸殊比例,泰雅族約佔2/3、賽夏族則是1/3,這個趨勢長期下來沒有太大變化,甚至許多賽夏族的學生,都說著一口流利泰雅語,也令許多老師驚訝不已。

但仔細一聽,才發覺賽夏族「魅力」,有別於一般原住民歌曲「高亢、熱力」,賽夏族則是「柔和、內斂」,當越來越多具備音樂、文化底蘊的老師們,陸續返鄉教書,「何不試一試」的想法,成為五峰國小歌謠班起點。

由於賽夏族學生比較少,為了湊齊歌謠班成員,泰雅族學生也拉進來練唱,但泰雅族的勇氣、賽夏族的柔美,卻激盪意料之外的共鳴,「歌謠班真的可以一試」,原本被淡忘的賽夏族歌謠,也重新在新竹五峰響起。

圖說/曾經賽夏族耆老的一句話,「如果沒有人學祭歌古調,以後真的就會失傳了」,在五峰國小歌謠班指導老師根穆凡的心中,埋下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圖騰
圖說/曾經賽夏族耆老的一句話,「如果沒有人學祭歌古調,以後真的就會失傳了」,在五峰國小歌謠班指導老師根穆凡的心中,埋下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賽夏歌謠「復刻」古調精神 多元文化接棒達陣

身為五峰國小歌謠班指導老師的根穆凡,13年前碩士班論文題目,就是「賽夏族矮靈祭歌」,當年除了翻閱文獻、古調樂譜,在田野調查時,曾有一位耆老語重心長對他說「如果沒有人學祭歌古調,以後真的就會失傳了」這句話的重量,也一直在根穆凡心裡。

最後,根穆凡與其它同輩族人們,圍坐一起、彈著吉他,一共改編創作10首歌謠,昔日使命感的創作,包括「喜歡你」、「回家的路」等,現在變成五峰國小歌謠班的參賽曲目。

「說文化傳承有點太沉重,唱歌應該是開心的,學生練唱賽夏歌曲,會慢慢朗朗上口,放學回家路上會哼唱,在家裡也會唱給家人聽,我覺得潛移默化中,就是一種族語的教學與傳承。」根穆凡眼神發亮的說。

圖說/賽夏族的許多傳統古調,一般不能在公眾場合演出,透過重新編曲及翻玩創作,將傳統古調的元素與精神重新「復刻」。 圖騰
圖說/賽夏族的許多傳統古調,一般不能在公眾場合演出,透過重新編曲及翻玩創作,將傳統古調的元素與精神重新「復刻」。

事實上,賽夏族的許多傳統古調,反覆旋律是一大特色,但族內有嚴格要求,包括矮靈祭歌在內的傳統古調,一般不能在公眾場合演出,在五峰國小與耆老們討論下,透過重新編曲及翻玩創作,將傳統古調的元素與精神,重新「復刻」在歌謠裡。

除了保留賽夏古調的反覆旋律,族語歌詞也更簡單易學,或許不是原汁原味的傳統古調,卻多了文化傳承的味道,在五峰國小歌謠班的悠悠唱頌中,「原來賽夏族的歌曲,是這樣被傳唱出來的」。

圖說/五峰國小學務組長陳香蘭堅信,當你認同你自己文化的時候,你也必須去學習別人的文化,讓歌謠班成功挺過各種質疑。 圖騰
圖說/五峰國小學務組長陳香蘭堅信,當你認同你自己文化的時候,你也必須去學習別人的文化,讓歌謠班成功挺過各種質疑。

不過,歌謠班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成立初期,許多家長打電話到學校抱怨「為什麼讓泰雅族的學生,唱賽夏族的歌謠?」、「怎麼不是唱泰雅族的歌?」質疑聲音,如雪片般飛來。

經過幾番拉扯,五峰國小歌謠班的表現終於被看見,更成為許多學生爭相報名熱門社團,也嘗試增加泰雅歌曲;透過音樂與歌聲,語言的隔閡,不再是一座無法翻越的高牆。

五峰國小學務組長的陳香蘭,或許是心中感觸最深的人,每一次歌謠班出賽演出,都能看見她陪同帶隊、加油吶喊的身影,更讓人驚喜的是,陳香蘭身為泰雅族,賽夏語卻講得嚇嚇叫。

「當你認同你自己文化的時候,你也必須去學習別人的文化。」五峰國小陳香蘭的語氣堅定;因為來到五峰國小的機緣,才發現賽夏族文化的特別之處, 心中起了一個心願「要讓賽夏族被看見」,更跟著學生一字一句的學賽夏族語。

圖說/賽夏族耆老的夏元妹,相信雖然賽夏族的人少,但文化跟歌曲不會消失,因為賽夏族年輕人會越來越厲害。 圖騰
圖說/賽夏族耆老的夏元妹,相信雖然賽夏族的人少,但文化跟歌曲不會消失,因為賽夏族年輕人會越來越厲害。

「我們賽夏也會有種子,要發芽了」

住在新竹五峰半山腰上、賽夏族耆老的夏元妹,家中陳設樸實,最顯眼的,是擺在客廳角落的舊式KTV伴唱機,年輕時的她熱愛唱歌,雖然已經75歲,歌聲仍溫暖、動人。

從書櫃拿出一張張樂譜,是夏元妹自由創作的賽夏族語歌謠,如今也是五峰國小歌謠班外出比賽、表演的部分曲目;她笑說,雖然賽夏族的人少,但文化跟歌曲不會消失,因為賽夏族年輕人會越來越厲害,「我們賽夏也會有種子,要發芽了」。

放學鐘聲響起,夕陽的餘暉斜落,跟學生互相道別後,根穆凡收拾東西、開車慢慢下山,車內的CD音響,正播放著歌謠班唱「回家的路」錄唱帶,歌曲結尾的「ka:i’ korkoring ’am kayngowipi (譯:語言孩子將不會忘記)」,令他一邊忍不住哼唱,一邊期待明天的歌謠班時光。

展開看完整文章

收起文章

原聲
Part 3

聆聽 值得驕傲的聲音

「這麼多用族語唱歌的隊伍,只有一隊唱賽夏語,你們要很驕傲,你們唱的是大家都不會的語言!」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言談之間滿是欣喜。

所謂「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歌曲認識族語,已經踏出傳承的第一步,讓族語銜接文化,才是扎實傳承的下一步;給學生實務操作歲時祭儀、在暑假舉辦原民文化營隊、耆老與青年一對一教學,讓賽夏族文化傳承,也能夠渾然天成。

近年越來越多賽夏族青年回流,嘗試找回自己的語言。2022年一個振奮消息,在賽夏族之間熱烈討論,因為台灣的族語認證上路以來,出現史上最年輕通過「高級族語認證」的考生,就是賽夏族青年。

圖說/擔任「一日民俗課程導師」的賽夏族耆老詹應生,相信「即使賽夏族人不多,卻也不會忘記自己的文化」。 圖騰
圖說/擔任「一日民俗課程導師」的賽夏族耆老詹應生,相信「即使賽夏族人不多,卻也不會忘記自己的文化」。

走出教室的學習 文化傳承不再枯燥乏味

「轟隆隆!轟隆隆!」一台國產老摩托車,緩緩駛進五峰國小,劃破即將下課的寧靜,作為學校特別邀請、擔任「一日民俗課程導師」的賽夏族耆老,詹應生匆匆停好車,手拿豬肉串、米酒,與學生們一起面對東方向矮靈祈福,為等一下登場的祖靈祭課程拉起序幕。

從男生、女生互相分工,到採摘芭蕉葉、食材籌備清洗,雖然與賽夏族耆老第一次見面,學生們表情沒有害怯,反而爭相舉手參與,文化傳承也不再枯燥乏味。

五峰國小教務主任夏莉娟觀察,現在20至50歲的賽夏族人,普遍不太會講賽夏語,有將近20年的斷層,但隨著數位科技及文化考究,建置族語資料庫,新生代的賽夏族小朋友,也擁有更多資源,把族語找回來。

「族語跟文化,其實密不可分!」夏莉娟指出,族語、文化應該齊頭並進,透過教育的方式,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傳承的種子,或許某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根,願意回到部落的時候,賽夏族也就沒有斷層了。

事實上,除了歌謠班、民俗課程,近年五峰國小開始不同嘗試,讓歌謠班的學生們,走進錄音間、錄製紀念專輯,並一起走出教室販售,籌措未來的教學經費,也給學生更多的自信與鼓勵。

圖說/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被問到最美好的願景時,「有一所賽夏族的民族學校!」是她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 圖騰
圖說/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被問到最美好的願景時,「有一所賽夏族的民族學校!」是她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

從族語認證通過率 窺探賽夏語的「難」與「美」

如何評斷一種語言的振興成果,難以用數據量化,台灣長期推動的族語認證,成為可參考指標之一,雖然認證的機制,歷經數次調整,但「初級」、「中級」是長期保留的級距。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公開資料,攤開近4年的族語認證成果,台灣16種原住民族語的「初級」、「中級」整體平均通過率,持續穩定向上,去年突破50%關卡。

若進一步分析,賽夏族語的「初級」、「中級」通過率,雖然同樣逐年成長,卻也一直低於整體平均通過率;「賽夏族語有很多詞彙,富含深層文化意涵,但中文很難找到對應的解釋!」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苦笑。

她舉例,「如果有一戶人家獵到山豬,其他鄰居看到後,卻等不到被分享山豬肉的喜悅,最後等到病倒了,因為你不分享,造成人家生病,應該去登門道歉」這整個過程的詮釋,在賽夏族語有專有詞彙,唸作「minhaeha:o'」。

彼此之間樂於分享、讓別人生病很歉疚,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彙,卻充滿賽夏文化底蘊,也無形拉高學習的門檻,賽夏語調更是抑揚頓挫;賽夏族的「內斂、謙和」,就在語言的字裡行間,成為「優柔又難學」的原住民語言之一。

圖說/所謂「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讓族語銜接文化,才是扎實傳承的下一步。 圖騰
圖說/所謂「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讓族語銜接文化,才是扎實傳承的下一步。

語言教學強調「沈浸」 一間族語學校的願景想像

一種語言的學習,更強調「沈浸」環境。身兼賽夏族語言推動組織成員的風薇萍觀察,近年舉辦的原民文化營隊,用趣味方式介紹賽夏文化,起初不敢說族語、一直低頭滑手機的孩子,到最後爭相用族語參與團康活動。

2022年4月,在族語認證的成績優異頒獎典禮上,誕生史上最年輕通過「高級族語認證」的考生高郅程,本身是一位返鄉尋根的賽夏族青年,並藉由耆老擔任文化師傅、帶領徒弟學習語言的「師徒制」模式,慢慢找自己語言。

看似沒有終點的語言復甦,也慢慢有了一絲曙光。當被問到最美好的願景時,「有一所賽夏族的民族學校!」是風薇萍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當賽夏祭歌不再是生硬背誦,賽夏族語也朗朗上口時,多元文化將寫下新的篇章。

展開看完整文章

收起文章

原醒
Part 4

關注原住民文化 也可以很國際化

關注原住民文化,其實可以很國際化。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布2019年為「國際原住民語言年」之後,進一步以2022年為起點,訂定長達10年「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Global action plan of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宣示全球性的語言保存行動。

「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語言也是一項人權!」關於台灣原住民語的保存,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2人不約而同指出,每一種語言發展背後,代表生活、態度、故事,也是展現文化「軟實力」。

紐西蘭「毛利語」的復興經驗,一直是各界借鏡討論的案例,從原本剩下不到30%毛利人會講毛利語,到近年政府鼓勵學校及教師學習毛利語,「試著把語言融入生活,沒有一個文化會被遺落」。

如果教育是基本權利 語言也是一項人權

長期投入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的洪簡廷卉,本身也是台灣卑南族青年,關於國際上如何看待原住民語言保存?她指出,聯合國一直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各式社會議題,經常以用10年為級距,用相對完整的時間,去盤點及規劃。

例如原住民語言保存,聯合國早從1994年起,就持續進行討論,也才公布外界熟悉的全世界原住民語「瀕危程度」報告,而今,聯合國宣示「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算是再延長10年。

圖說/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提到,不少國家開始意識到「語言單一化」嚴重性,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語言也是一項人權。 圖騰
圖說/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提到,不少國家開始意識到「語言單一化」嚴重性,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語言也是一項人權。

在與各國原住民團體的國際倡議中,洪簡廷卉指出,每種語言的背後,皆代表一整個文化,不少國家開始意識到「語言單一化」嚴重性,「大家理解教育是基本權利,但如果連自己的語言,都沒有機會好好學習,也是相對被剝奪人權」。

在國際之間,將語言保存開始視為重要行動,包括紐西蘭、冰島等,洪簡廷卉觀察,台灣近年也開始重視語言保存,參與或舉辦國際研討論,但推廣的力道可以再更強,並且開始有實際行動,例如回應聯合國宣示的新10年中,能否試辦一間原住民族語學校,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圖說/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認為,接下來的10年,也是語言保存的關鍵10年。 圖騰
圖說/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認為,接下來的10年,也是語言保存的關鍵10年。

「沒有語言的文化僅是表象」 未來10年是關鍵

「從聯合國的高度來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都存在瀕危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身為排灣族的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形容接下來的10年,也是語言保存的關鍵10年。

波宏明觀察,在原住民16族之間,已經普遍有種現象,就是能夠講出流利的族語,大多是70-80歲以上的族人,年齡層越往下,族語的流失程度越嚴重,換言之,從現在往後推進10年,當能講完整族語的族人凋零,又沒有做到傳承,也意味「語言與文化」真正步入衰亡。

他表示,為推廣原住民文化,會融入文創商品,「但沒有語言的文化,僅是表象的觀光化」原住民文化能真正傳承,關鍵因素就是語言,「真的能開口用族語交談,才是語言活力的指標!」除了現行的族語認證、近年的族語「師徒制」,如何讓語言能「沈浸式」學習才是重點,所以族語學校就很受期待。

隨著全世界的潮流,已經走向多元文化,波宏明認為,從國際主流社會的觀點,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開始視為「寶藏」,任何原住民文化都是全人類資產,在之後10年或更長遠未來,若不珍視這些世界級的資產,那就實在太可惜。

展開看完整文章

收起文章

Part 4

聽聽 賽夏族語

能完全「聽、説、讀、寫」賽夏語的人,已經越來越稀少,一起先從簡單的日常詞彙開始,聆聽這個「最美又最難」的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

你好 你好

你好

你好

So'o kayzaeh ay 你好

謝謝 謝謝

謝謝

謝謝

ma'alo' 謝謝

矮靈祭 矮靈祭

矮靈

矮靈祭

paSta'ay 矮靈祭

再見 再見

再見

再見

pil'awan 再見

我喜歡你 我喜歡你

我喜歡

我喜歡你

yako Sarara' 'iSo'on 我喜歡你

賽夏 賽夏

賽夏

賽夏

SaySiyat 賽夏

你好 你好

你好

你好

So'o kayzaeh ay 你好

謝謝 謝謝

謝謝

謝謝

ma'alo' 謝謝

矮靈祭 矮靈祭

矮靈

矮靈祭

paSta'ay 矮靈祭

再見 再見

再見

再見

pil'awan 再見

我喜歡你 我喜歡你

我喜歡

我喜歡你

yako Sarara' 'iSo'on 我喜歡你

賽夏 賽夏

賽夏

賽夏

SaySiyat 賽夏

End

偏鄉與文化可以不一樣 任何人都能是解方

說自己的熟悉語言、講自己的驕傲故事,不應該變成困難事,台灣官方列定的16個原住民族群,從響應到了解,才能守住16個文化寶藏。

在聯合國倡議搶救原住民語言的第1年,當各國仍在摸索時,台灣一家以基礎建設、關鍵原材料為本業的企業,又是為什麼成為率先起跑的引路人?

「在多元文化的議題上,大家都不是局外人。」關心偏鄉與孩童教育的華新麗華,展開為期10年「點亮台灣的角落」計畫,協助學校發展具特色的體育與音樂教育。

同時,攜手由華新退休員工志願組成的千手兒少協會,關注原住民賽夏族語的保存,讓原住民課題有不一樣的面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4「優質教育」、SDGs11「永續城鄉」也能完美落地。

原來,語言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牽起偏鄉教育的溫度 探索多元文化的深度

「當聽到五峰國小的老師說,賽夏族非常非常的特別,有瀕臨危機,但卻苦於經費跟人力,這件事一直放在我們心上,幸運的是,華新麗華就進來了!」

一群從華新麗華退休的員工們,原本僅是單純展開樂齡生活,相約爬山健行、行經鄉間小徑,卻意外看見偏鄉教育的輪廓與難題,決定成立千手兒少協會,當初「想做公益好事」的初心,也預約了賽夏族傳統文化、華新麗華的緣分。

「當時校長問說,你們可以帶來溫暖嗎?」千手兒少協會理事長陳邦雄、秘書長黃正華回憶,在協會草創初期,實際走進偏鄉小學,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資源不足,許多問題無法一時半刻解決,先從「陪伴關懷」、「培養自信」著手,而在五峰國小的畢業紀念冊贊助計劃,一做就超過7年。

圖說/千手兒少協會理事長陳邦雄(圖左)、秘書長黃正華(圖右)與協會夥伴本,在走踏偏鄉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孩子很需要陪伴」。 圖騰
圖說/千手兒少協會理事長陳邦雄(圖左)、秘書長黃正華(圖右)與協會夥伴本,在走踏偏鄉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孩子很需要陪伴」。

希望每一本畢冊裡,都有小學最難忘回憶,卻發現許多偏鄉孩子不善表達,協會志工透過慢慢的引導、傾聽,陪著孩子一起回憶「好故事」,造就一屆又一屆獨一無二的畢冊,也為建立孩子擁有「懂得付出、才有收穫」觀念。

但僅止陪伴仍遠遠不足,應讓資源發揮更長遠的影響,尤其,發覺五峰國小的獨特賽夏族文化,華新麗華決定主動出擊,用顛覆一般公益模式,從賽夏耆老訪談、到祭典意境緣由,透過影像的紀錄及考究,刻畫珍貴從「心」出發的文化傳承。

而今,一所部落小學、一個公益協會、一家永續企業、一份溫暖理念,催生「賽夏族歌謠傳承紀錄」,喚醒社會對於賽夏族文化的關注與了解。

「點亮台灣的角落」 創造各種無限可能

相信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各面向都能均衡提升,其中,每一位孩子的潛力,都是進步未來的競爭力,關懷偏鄉與孩童的教育品質與機會,成為華新麗華不間斷的「社會共好」旅途。

為期10年的「點亮台灣的角落」計畫,足跡踏遍台灣北中南東,從開設才藝課程,到協助師資與設備,讓孩子的學習與自信,不再侷限課本與教室,「釋放孩子的熱情與天賦,創造各種無限可能」。

簡單堅定的動機,開啟多元文化的契機,「如果偏鄉教育有許多難題,我們就踏出更多嘗試!」相較於以往的部落學校資助,華新麗華思考得更長遠,除了挹注資源,透過影像方式,紀錄賽夏族孩子的稚氣、賽夏族文化的神秘,更進一步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生命力。

圖說/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各個面向都能均衡提升,從關懷弱勢兒童受教育的品質與機會做起,華新麗華期盼能對社會未來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圖騰
圖說/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各個面向都能均衡提升,從關懷弱勢兒童受教育的品質與機會做起,華新麗華期盼能對社會未來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用永續和世界做朋友 從了解多元文化開始

全球暖化、飢餓貧窮、性別平等、兒童權利等問題,正在影響全世界。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期盼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共同參與實踐永續目標,而多元文化的精神,也是團結合作的基礎。

2022年,是聯合國宣布「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第1年,華新麗華用SDGs4「優質教育」、SDGs11「永續城鄉」行動,盼為迷路的語言,找到回家的路;或許不久將來,將有更多企業與個人,會為語言「挺身而出」,瀕危的語言,也將不再瀕危。

展開看完整文章

收起文章

張世杰
張世杰

王品翔、陳軍杉

郭彥廷、陶滸

勃力槍數位影像
勃力槍數位影像
劉宜峰
林威君
陳欣媛、洪郁真

蔡幸怡、林筱穎

董谷音、蕭銘志

為族人點亮文化之光 婦女以智慧復興原民傳統技藝
為族人點亮文化之光 婦女以智慧復興原民傳統技藝
課前先與天地問好-河邊教室澆灌孩子部落文化
課前先與天地問好-河邊教室澆灌孩子部落文化
大家都是局內人 她盼:讓原民坐上氣候變遷談判桌
大家都是局內人 她盼:讓原民坐上氣候變遷談判桌
誠美社企藝術平台 讓原住民藝術被看見
誠美社企藝術平台 讓原住民藝術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