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週末午後,熙來攘往的東區街頭,一群七嘴八舌的年輕人忽然停下腳步,拿著粉紅色的地圖四處張望,並對照地圖上所列的商家展開熱烈討論。
他們並不是討論等會兒要去哪家咖啡廳閒聊,也不是談論哪間服飾店又進了新貨,而是商量要去哪個「好玩」的目標踩點,發現有趣的藝術創作。
在粉樂町當代藝術展,藝術不再高高在上,僅憑一盞聚光燈就能引人注目,而是要在喧囂的生活空間想方設法「吸眼球」。它可能是迫降在服飾店的充氣八爪章魚,抑或是被細長竹片包覆的建築物,藝術將轉化為各種意想不到的呈現方式,試圖讓人再靠近一點。
然而,讓人們能在日常場域和藝術創作發生美麗邂逅的現況,其實並不容易。
針對過往台灣藝術環境的普遍現象與痛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劉俊裕觀察,對大眾而言,首先是空間上和所得上的限制,得要美術館或博物館買門票才能看到;其次是「看不看得懂」,進而理解藝術的價值所在。然而普羅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及重視,更是深深影響藝術工作者。
藝術工作者很多為「自僱者」,收入不固定,靠著一檔檔的策展或表演維繫生計,累積下來的工時相當可觀,卻得不到合理的報酬、沒有勞健保,更遑論失業救助金與退休金等工作保障。不僅如此,更有價值及產值難被量化的問題。
劉俊裕表示,當一般大眾難以理解藝術對生活的重要性,缺乏對藝術價值產生認同的共識,久而久之,藝術工作者的社經地位亦不如一般其他職業,如此一來,不僅影響人才培育,更進而影響政府對產業的心態以至文化政策走向。
「早期政府不冀望藝術家賺錢,只希望他餓不死,才能延續創作生命。」劉俊裕說,以往文建會時期的政策方向,以「獎補助制度」近似補貼的方式,給予藝術家及藝文團體資源,不要求藝文團體財務上產生盈收。
劉俊裕解釋,當政府看待藝文產業的心態轉變為是門可行的「生意」後,一方面除了續行獎補助機制,另一方面也開始積極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說服企業「投資」,期望在企業的介入下,為藝文產也注入活水,讓藝文產業鏈逐漸健全,進而幫助更多的藝術創作者,但這同時也激化了藝術文化、創作端與市場化、商業化之間的矛盾。
他觀察,以往企業介入藝文產業的方式,大多為企業家購買藝術品,或是長期贊助單一藝術家或團體等「單點」形式,對產業助益有限,直到2000年乃至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通過後,政府對藝文產業的態度轉變,祭出稅務抵減或優惠方案,讓更多的企業資源挹注。其中讓企業成立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介入藝文產業,影響的層面比單純贊助更廣。
劉俊裕指出,企業成立藝術文化基金會,聘用一批專業的藝術經理人,透過企業經營的方式管理,不只讓更多專才擁有固定的收入,並享有與一般勞工無異的保障外,也能減少企業與企業想接觸的藝術家之間的磨合,透過這些藝術經理人降低藝術家的不安及不信任感;對企業來說,除了可節稅,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外,亦可提升知名度,為企業品牌形象加分等實質與無形的助益。
然而,他也補充,外界並不容易得知,母企業究竟拿出多少比例的年度盈收作為藝術文化基金會運作的投資,是否真的稱得上在社會公益與文化發展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或者只是透過藝術文化基金會為母企業妝點門面。
而企業藝術文化基金會的藝文展演活動,也難免投射著企業主特定的藝術文化價值、品味與喜好。藝文產業資本化、市場化同時為藝文圈帶進了資本不對等,財富分配不平均,資方、勞方與創作端之間所得及勞動條件的差異分歧加劇,這些都不是藝術基金會本身有辦法解決的。
然而,富邦藝術基金會總幹事熊傳慧認為,企業力量的介入,更能跳脫「公務員美學」,靈活運用企業資源,提供大眾不一樣藝術欣賞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
富邦集團透過旗下的富邦藝術基金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長期推廣藝術生活化,倡議生活藝術化,持續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不僅如此,兩個基金會也從各自關注的族群出發,設計一系列分眾、分齡的藝文活動,將公益量能放到最大。
富邦藝術基金會不僅舉辦「粉樂町」當代藝術展,將藝術走入日常生活中,讓社會大眾更有感藝術文化對生活的加分,也從上班族關注的領域切入,包括電影、文學、和表演藝術等開辦「富邦講堂」,曾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及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等國內外知名大師開講,持續為市民的生活美感充電。
富邦文教基金會則長期關心青少年教育和文化環境,在校園間巡迴執行電影學校,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電影課,讓電影不再只是休閒娛樂,更是文化的載體。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表示,如今影像已是主流語言,但學校從未教這些,老師可能也不知道怎麼教起。「以前要寫一篇文章發部落格,現在是發IG限時動態就好了!」不僅如此,她也觀察到,隨網路發達、自媒體崛起後,城市和部落的孩子看到的內容愈來愈相近。會讓孩子看事情的角度變得狹隘,壓縮多樣性。
為打開學子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影像素養,富邦文教基金會將「電影學校」的課程推動至全國逾67所高中職,讓學生看到有別於好萊塢商業片的電影,跳脫對電影的想像,暸解還有不一樣的影像風格及敘事手法。冷彬認為,看得夠多,才能夠累積觀點、想像力,期待透過電影打開青少年的視野,讓他們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冷彬也發現,當老師想和學生談環保,就去找一部和環境相關的電影來放,甚至是大考結束後、教室處於不想上課的氛圍時,老師也就放電影給學生看,師生都相安無事。她認為 電影作為藝術的整合體,不應該被限縮成「只能說什麼」或是只有「消遣」功能,而是從更多面向去看,例如電影「超級大國民」,不僅講人權,觀影的同時還可從中暸解當時的歷史,進而對接更多文化資源,讓藝術能在生活中更加落地。
自2001年迄今的粉樂町當代藝術展,已累積完成近500處展點,集結近700位國內外藝術家,與超過數百萬的觀展人次。
熊傳慧認為,粉樂町不僅是一座走進城市的無牆美術館,把藝術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同時也創造在台北成長或生活的人的集體記憶。2001年,基金會的策展團隊把30件從香港和澳洲參展回國的藝術品,放進台北東區的巷弄。
她說,由於當時的東區是全台灣的流行指標與潮流聖地,無論是店家或逛街的人,多半樂於接受如此創新的展覽方式,再加上富邦的企業大樓也都集中在此,管理相對便利。
「剛開始拿著基金會的名片跟店家拜訪,希望把藝術品放進來,人家都會以為我是詐騙。」熊傳慧說。要讓藝術品帶進商業空間,不僅考驗策展團隊的溝通能力,對藝術家來說,亦是一項嘗試。「因為藝術品都在不受干擾的純美空間展出,藝術家也不用花太多心力思考如何讓創作與人們產生對話,因為有興趣的人,自然就會進到美術館欣賞。」
不過在策展團隊的積極溝通下,依舊克服各種「人的限制」,將30件藝術品擺入寸土寸金的東區空間,包括國際知名品牌服飾的櫥窗、地下室的倉庫,甚至是廢棄的空屋和水塔等。不料,初試啼聲便遭逢北台灣20年來最大的風災與水患—納莉颱風。
「淹水讓近半的作品損壞,但沒有一個藝術家因此有怨懟,反而覺得這次的策展是有趣的,也很感謝基金會的努力」熊傳慧說。儘管粉樂町叫好又叫座,但有了一次淹水的經驗,團隊也不敢繼續做,直到有一次的企業品牌調查發現,只辦過一次的粉樂町,竟然在民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時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的推動下,讓基金會決定重啟粉樂町,自2007年起以一年一檔的常態性展出,再辦10年。
如何在喧囂的城市空間,吸引大眾欣賞藝術創作?熊傳慧解釋,策展團隊嘗試從「食衣住行」切入,以選品的概念,配對符號相近的藝術品與空間,讓藝術品無痕地介入空間,讓人在日常中遇見藝術。
2009年基金會邀請常陵參展,想把他以「人的慾望」為創作理念的「肉山水」畫作,放到人聲鼎沸的東區燒肉店,期待前來享受美食的饕客們,不僅可以注意到常陵,更引發對藝術家欲傳達的理念產生好奇。「這很反諷,但我認為這是來東區消費的人可接受的,就在充斥著消費文化的空間中試圖討論人的慾望。」
藝術基金會透過「粉樂町」的展演推出,讓原本對市民來說較為遙遠的藝術帶到了跟前,先不論是否能理解,但將藝術創作帶入城市空間的舉動,確實讓更多的人能駐足欣賞,像是東區商圈的2個捷運站平均一天就達3至5萬的經過人流,換言之就有5萬次的接觸機會。
熊傳慧也說,當藝術品放到公共空間,不但怕被偷,還要擔心會不會有家長把小孩放到藝術品上、任由破壞等疑慮,這些都得仰賴一定程度的素養才能避免。不僅如此,「後來店家都把最貴的櫥窗空出來,讓我們放藝術品,看似很瘋狂,卻顯示大眾的美學素養已有提升。」
隨著2016年「富邦藝旅台北大安」旅館的落成,基金會的策展團隊也將「無牆美術館」的概念帶入旅館,影響來自各地的旅人。熊傳慧表示,基金會為旅店尋找藝術家和作品時,會考慮藝術品是否適合擺在旅館,以及可能與旅客產生怎樣的互動等,利用旅館的優勢,將台灣優秀的藝術家及創作推薦給國際旅人,也顯示企業對基金會的信任與認同。
除了挑選符合旅館風格的藝術品,富邦藝旅也結合類似駐村的概念,提供場地和資源讓藝術家進駐並「現地創作」。2017年曾邀請擅長以紙膠帶創作的藝術家吳芊頤,便取材鄰近的民宅鐵窗,用五顏六色的紙膠帶在壓克力板上拼貼出台北人熟悉的鐵窗及陽台上的盆栽,再度展示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從「小餐車」、「粉樂町」到「富邦藝旅台北大安」等一系列成功操作,熊傳慧認為基金會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既然市民普遍已養成美學素養,下一步就要「分眾」,才能深化,就得要有美術館的載體,導入更多國外的創作,讓有意願的人只要付張門票錢,就能欣賞更多具國際水準的創作。
據暸解,富邦美術館將具備符合國際展覽的千坪空間,預計於2023年落在信義計畫區。為替美術館暖身,粉樂町也於2018年起從東區進駐到信義計畫區。首先邀請藝術家運用色彩與各種材質手法詮釋2.3公里的信義空橋,同時引導人的流動,讓藝術創作和人之間能有更多的互動。
2019年則依循空橋移動至地面通廊空間與綠地,讓民眾循線親身感受藝術與城市的連結,例如藝術家李承亮「巨人的很多椅子」和洪易「拉長狗」等。
不僅如此,還推出具話題性的導覽方式,將AR擴增實境技術導入導覽App,讓民眾經由App就能進行語音導覽,並和展品互動,提供互動式體驗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此設計也讓該屆粉樂町獲得2019年臺北設計獎的臺北市長獎。
熊傳慧補充,至於原訂2020年3到5月間舉辦的粉樂町,則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同一時間舉辦,將邀請來自日本、臺灣、韓國等地的藝術家於20個展點進行展出。
藝術基金會讓藝術家將創作結合展地的空間條件,達到「無牆美術館」的精神,讓藝術用最沒有門檻的方式,讓更多人在日常中遇見。而文教基金會則致力於教育,希望讓學生暸解電影不只是消遣,更是承載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兩個基金會期待以生活化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的美好,提升文化素養,同時企業也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激發台灣更多藝文發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