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陳威儒/玉不琢不成器──劉啟祥的藝術之「道」

劉啟祥,《持曼陀林的青年》(ヴアイオリンを持てる男),1931。
劉啟祥,《持曼陀林的青年》(ヴアイオリンを持てる男),1931。

文/陳威儒

入選 臺展第5、9回

修練──畫室裡的「一休小和尚」

當查畝營庄的庄頭囡仔成群結隊地在庄內遊玩嬉戲,出生柳營望族的劉啟祥,童年過得實在不輕鬆。在仕紳父親的安排之下,他自幼即隨著私塾老師學習。有次,一位畫師在他家寄居半月,年幼的劉啟祥親眼看見畫師一筆一畫勾勒出父親的肖像,小男孩的懵懂心靈裡,從此埋下了一顆等待施肥綻放的藝術種子。[註1]

在柳營公學校期間,因著繪畫興趣的顯露,劉啟祥受到美術老師陳庚金、以及二姐夫陳端明的引領,年僅14歲的他便赴日本東京青山學院中學部(關東的教會學校)就學,並利用課餘時間待在川端畫學校。就像武俠小說中被送進寺裡練功的小和尚,校內嚴格的素描訓練加上自我敦促,使得劉啟祥在日後前往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進修前,就已奠定扎實深厚的基礎。

劉啟祥,《札幌風景》(サツボロ風景),1931。

再次踏上故鄉時,劉啟祥已是二十出頭的少年,旋即風光入選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不過,初次的臺展入選,只是其藝術生涯的一個插曲。不久後,劉啟祥又踏上了另一段遠赴他方的進修之旅。

1932年,劉啟祥在前往的輪船旅程中,結識了關西美術學院畢業的楊三郎,在船上共處逾月,奠定了友誼基礎。兩人最終與另一位著名畫家顏水龍在法國聚首,結成莫逆之交,在離臺灣將近一萬公里的異鄉互相關照。[註2]

劉啟祥性格內斂寡言,往往避開社交場合,投注大量時間在畫室,鎮日對著模特兒練習作畫。然而,他同時喜歡遊走在閣樓林立的巴黎,頻繁地到展覽會參觀。與當時許多赴法習藝的畫家相比,他似乎更頻繁地進出羅浮宮,臨摹古典與現代藝術作品。寡言的他時常獨自坐在露天咖啡廳,不發一語地觀察摩登城市的人群。這樣的習慣,逐漸發展成日後劉啟祥人物畫作品中,散發溫暖感情的獨特語彙。

劉啟祥,《畫室》,1939,高雄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吳惠芳編,《南方作為相遇之所:South Plus: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展室. I》,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20,頁50。

劉啟祥,《黃衣(坐婦)》,1938,家屬收藏。圖片來源:吳惠芳編,《南方作為相遇之所:South Plus: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展室. I》,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20,頁52。

大絕──構圖軟Q的光影擒拿手

劉啟祥師承日本繪畫老師,又在數年的旅歐經驗中修練臨摹功力。他擅長運用延展流暢的圓弧、色塊緊鄰線條的筆觸,使得畫筆下的人物輪廓與造型呈顯波動、柔軟的質地。[註3]在人物畫方面,稍微拉長的面部比例帶點寧靜淡漠,和作品整體刮刀堆疊色彩、讓色塊逼近線條的揮發與暈染效果,將畫面光影細膩地融進暖色調的背景當中,如此功夫讓南美館藝術總監林育淳老師用「光影擒拿手」的稱號,描述劉啟祥畫作中對光影細節的獨到掌握。[註4]

劉啟祥的藝術生涯,以充滿自由氛圍的法國秋季沙龍和日本二科會為主要舞臺。此時期的畫作彷若也結合了他的音樂學養,在畫面當中表現了音階排列的旋律躍動感。[註5]無奈的是,二戰方殷之時,他一貫夢幻綺麗的畫風格外不討喜,甚至招致「陷入趣味性表現」等冷言批評。[註6]對當時的畫家們來說,因應戰爭動員與自我美感實踐,兩者之間的權衡,可說是普遍的難題。然而,劉啟祥始終秉持自由創造的理念,如同繪畫生涯起步之初,給予其入選肯定的二科會之精神。

煉成──堅毅的意志

戰爭結束,劉啟祥繼青年時期回鄉參與臺展後,再度回到故土臺灣。鑑於高雄的藝術教育資源匱乏,劉啟祥集合三五好友,成立美術研究社團、甚至開始有了打造美術館的未來展望。高雄美術研究會、臺南美術研究會、南部美術展覽會、乃至於「啟祥研究所」,都是由這樣的熱血而催生。個性安靜溫和的他,對於藝術教育這一志業,顯然有著熱切渴望。

1977年,劉啟祥罹患血栓症,一度危急他的雙手。但劉啟祥不願放棄繪畫,靠著拉小提琴復健,依舊堅持作畫不輟。[註7]劉啟祥喜愛白色,往往透過紅、黃、藍等基本色調試圖表現繪畫對象。晚年,其筆力轉為柔和,強調整體調和感,排除紛雜或過於強烈的色彩,恰好呼應了畫家本身的淡泊性格。

劉啟祥如同武功派別的創教始祖,將臨摹用自身獨特的技法表達,不再停留於庸俗地寫實自然,發展為個人創作風格,成為一以貫之的執著意志。這一切也由他的長子劉耿一先生繼承,透過近期開幕的劉啟祥美術館(柳營劉家頤樓故居),也更能理解其在不同階段至晚年描繪臺灣鄉土題材的繪畫關懷,繼而延續這位畫家如同道長一般,寡言木訥又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

#名單之後012

註釋:

[1]劉耿一、曾雅雲,〈劉啟祥七十自述〉,《藝術家》,60(臺北,1980),頁41,轉引自王馨純,《劉啟祥女性人物畫研究──以形式、風格分析為研究面向》(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論文,2012),頁22-23。

[2]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第11卷‧劉啟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頁21。

[3]彭健安編,《典藏目錄2017》,高雄:,2018。

[4]林育淳老師於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美麗光景——現代臺灣美術的起源與開展」系列講座,講題為「國境之南的風雅——畫家劉啟祥」所描述。講座部分內容簡介: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b5680e219b2a6571d5941c3 (點閱日期:2018.01.31)

[5]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臺北:雄獅圖書,2004),頁49-65。

[6]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第11卷‧劉啟祥》,頁28。

[7]林育淳,2004,《抒情‧韻律‧劉啟祥》,頁120。

本文為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陳澄波 閱讀專題 高雄市立美術館 日本 法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1930年高雄港都美術之花「柏尾鞠子」──#名單之後123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