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島的藝文創作回溯人權歷史──綠島人權藝術創作輯錄

瓦旦 ‧ 塢瑪〈風動草〉。(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瓦旦 ‧ 塢瑪〈風動草〉。(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文|黃其安

位於的「綠島紀念園區」,於1951至1970年間為威權政府用以改造囚犯思想及政治傾向的「新生訓導處」,如今則是乘載臺灣人權演進史的重要地點。

對歷史的回顧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必經渠道,以藝文創作為切入點的手法則為這樣的回溯行動增加了一層文化反思的涵義。

禁錮中的堅毅與黑暗中的微光

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藉以自身泰雅族和客家人的雙重身分,及其血肉之軀的真實樣貌精準呈現出受壓迫群體的艱難處境。瓦旦.塢瑪曾表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有著「雜糅」(hybridity)和「居間」(in-between)的定義,這也使他更具備感同壓迫者之處境的能力。選用白色恐怖紀念公園〈風動草〉為展演場地,瓦旦.塢瑪以白色透明塑膠長帶包裹身體,象徵在白色恐怖時代下被囚禁、禁錮的被害者。藝術家王鼎曄以霓虹燈管塑型文字作品〈親愛的,親吻我,然後,再會〉,翻轉原先用以監禁的空間,注入情感元素,以溫柔回擊威權的暴力。作品名稱所匯聚的溫情、無奈、悲壯等情緒,彷彿在與監禁所門外、綠洲山莊牆上的政治標語:「誠」及「守法守紀、崇法務實」形成對空喊話,一邊是饒富情感的宣告,一邊是理性無情的命令。燈管閃爍的光線與黑暗的監獄所形成強烈的對比,襯托出白色恐怖受難者於黑暗時代中堅毅、明亮的信念。

王鼎〈親愛的,親吻我,然後,再會〉。(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沾黏的過往 記憶的傷疤

侯怡亭〈沾黏的影像〉。(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侯怡亭〈沾黏的影像〉借鏡醫學術語,以手術後人體為修復所產生的「沾黏」纖維性組織,比喻人的記憶影像。記憶經過回溯得以重現,卻也拉扯、扭曲著的當事者的神經與心靈,有如一個隱形的傷疤,在過去與當下之間來回擺盪。但侯怡亭相信,唯有歷經這樣附著、沾黏的身體感知,記憶的傷疤最終才有得以癒合的可能性。蔡佳葳的〈數字〉以墨水在冰塊上進行數字1到9的書寫,除了對應在監獄中以數字取代名字的識別方式之外,也藉由冰塊溶解的物理特質,紀錄原先清晰的字跡逐漸模糊,到最終無法辨認的過程。蔡佳葳以這件作品比喻發生於白色恐怖時期的人、事、物,時間的洪流中慢慢消失的經過。冰融成水,水成空氣,然而曾經停留於冰上的墨,仍在記憶的時空中留下無法抹滅的蹤跡。

蔡佳葳〈數字〉。(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用自由的語言訴說闃闇的時代

由游珮芸、周見信創作,慢工文化出版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是首部以漫形式呈現臺灣政治受難者傳記出版品,透過主人公蔡焜霖歷經的日治殖民時期、極權政府統治時代,以及臺灣民主進化的年代,勾勒出臺灣歷史的縮影及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故事。故事以明的筆觸呈現華、臺、日語三種語言所融合的對白。改寫自真實事件的細膩故事,譜出白色恐怖受難者在艱苦時代下的恆毅精神。

由白靈師生撰寫的《被黑潮撞響的島嶼:綠島詩.畫.攝影集》以七十餘篇詩、圖創作寫實地描繪出黑潮撞擊、拍打著綠島的景象。白靈以具韌性的文字刻畫出人們在時代的考驗下,熠熠生輝的堅忍精神:「綠島因為是島外之島,黑潮因為是水中之水,因此從來沒有人可以從綠島逃脫⋯⋯這使得幾千個思想長了蟲的人不能不用他們無法逃脫的困頓歲月,無法被框限的驚人意志,一步步鋪出了我們的自由。」《綠島人權燈塔》則是首本以臺語講速白色恐怖政治議題的繪本,敘述在極權政府實施區隔、囚禁政策的社會背景下,居住在綠島上的思想犯及當地居民間所建立起的深厚情感。除了體現出殘酷時代下的溫暖人情,也意旨培養兒童對平等人權的基礎概念。書林出版的《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以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地址「流麻溝十五號」開啟被稱為「綠島女生分隊」之女思想犯的回憶故事。透過六位曾經被殘暴地剝奪了青春的阿嬤們的書信、照片、記憶,《流麻溝十五號》帶領讀者回到那個荒謬的年代,揭開一滴滴被綠島吞沒的血淚,譜出一段無與倫比的臺灣女性生命史。

於白色恐怖受難者登島70周年之際,長年累積、來自各領域得藝文創作,不僅成為大眾爬梳歷史的親民切入點,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登向世界發聲的重要渠道,且同時證實了藝文介入轉型正義運動中的重要性。

※本文摘選自半年刊《向光》第4期〈以藝文創作回溯人權歷史──綠島人權藝術創作輯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綠島 白色恐怖 國家人權博物館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1930年高雄港都美術之花「柏尾鞠子」──#名單之後123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