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醫護療癒劇場工作坊實況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白恐時期醫護前輩陳中統醫師,為學員們進行園區導覽以及分享當年的生命故事。(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白恐時期醫護前輩陳中統醫師,為學員們進行園區導覽以及分享當年的生命故事。(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醫護的療癒劇場:假日生活紓壓體驗營」在 2020年12月12日至12月13日首次結合社區醫護,由三語事劇場團員吳怡潔老師以應用劇場工作坊釋放內心壓力。(編按)

文 |余亞璇(商店)

這一年來的防疫生活,大家每天只關注染疫的人數,但卻有被遺忘的一群人─醫護人員,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非可比擬,國家人權博物館商店特別為這群助人者舉辦應用劇場工作坊「醫護的療癒劇場:假日生活紓壓體驗營」。

這場工作坊發生於冬日的週末兩日,邀請「三語事劇場」團員吳怡潔老師作為四堂課程的導師,如肢體語言表達、從身體看見心理、學員角色扮演等各類與行為釋壓的課程,更邀請前輩陳中統做為第一堂的客座講師,帶領學員走入他的生命故事。本次工作坊也邀請鄰近園區的臺北慈濟醫院與耕莘醫院一起參與,以匯聚社區的參與感。

回望過去由白恐醫護前輩帶你打開內心

第一堂課的上午由醫護背景的白恐前輩陳中統醫師,帶著學員回望繫獄青春,在景美看守所醫務室看診的過往,訴說那段生命中挫折與波瀾,在經歷痛苦的監禁生活,陳醫師仍能充滿希望,樂觀向前,學員們被陳醫師的堅毅及正向的勇氣所感動,也感動了怡潔老師:「原本在嚴肅的園區空間裡,自己能強烈感受到那樣的環境氛圍,但在陳醫師從經歷囚禁到最後能以樂觀的態度走出來,代表著跟自己的和解,也改變自己內心的掙扎。」

一起坐下來,每個人都需要被聆聽

下午在怡潔老師帶領學員透過冥想遊戲,認識彼此後,試著討論「標籤」給予的壓力,像是「政治犯」、「護理師」皆是社會看待的眼光,郭姓學員更直指內心的感受:「在表演與觀察其他學員時,負面的情緒比起快樂,在心裡記得更久,但因為社會角色賦予我們的使命,卻讓我們只能隱藏情緒,而透過肢體互動,比較可以直覺性的抒發情緒。」在互相背對背,由一個人主導肢體動作,另一個跟著夥伴的動作伸展,去感受對方的身體,從身體行為去探索彼此的心理,而非單純以標籤、以外在去認知對方。

拋下身份,用最自然的肢體動作放下內心掙扎與自己和解

隨著音樂律動,將身體放鬆,感受內心的壓力並釋放出去。(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第二天早晨,怡潔老師增加了音樂的元素,身體隨之律動,盡可能讓身體放鬆,想像身體如畫筆,空間為畫布,在教室裡搖擺且同時要透過肢體傳達訊息給對方,徐姓學員提到:「跟著音樂自由擺動,能放下一切的感受身體。」此刻學員們拋下平日工作壓力,一起用身體創造歡樂的氛圍,渲染著整塊畫布。

在冬日暖陽,陽光灑落的午後,大家來到園區戶外,觀察景觀元素,學員用身體模擬觀察到的植物線條,兩人一組,一方眼睛閉上,另一方牽著夥伴的手,引領著夥伴訴說眼前景色,並要照顧著對方,也讓學員們能夠一起走出戶外。回到教室,學員抽取角色牌,必須按照受害者、見證者、鬥士等呼應人權園區的角色,讓角色引領著我們回想生命裡頭與之呼應的經驗,很直觀的有什麼念頭,便恣意演出,把最真實的自我故事訴說出來。

這不就是與自己過去坦承、同時也坦誠於原本陌生的團體之中?!希望學員們都能在紓壓體驗之中拋下身段,去和自我的內心掙扎與壓力和解,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人,而讓別人聽見心聲,也不再這麼難了。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4期〈打開助人者的職場心聲 醫護療癒劇場工作坊實況〉。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人權博物館 醫師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1930年高雄港都美術之花「柏尾鞠子」──#名單之後123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