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一新/認同感經濟下的臺灣「特有種小旅行」設計

(圖/邱一新提供)
(圖/邱一新提供)

「我們旅行,但有些人永遠在尋找另一種狀態,另一種生命,另一種靈魂。」

文/邱一新

有些旅遊業友人私訊我、想約我喝咖啡,欲聊聊如何開發台灣的旅遊路線——可能因為我寫過一本《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之故,也可能在《與天使摔跤》新書發表會提及「重新定義旅行」所致——冀望開發一些「特有種」的台灣小旅行來救亡圖存……讓我有些為難,實在很難一一喬出時間北上赴約,所以,想說趁「CEO 1950總裁藝文空間」(一個提供美食&藝術的複合場域)邀我演講的機會,針對目前島內旅遊景點和路線一窩蜂現象,提出我的突圍思考,說清楚講明白如何以「新的眼光」來張望台灣,又如何找到旅行台灣的新線索。

此次演講內容,將延伸我數年前在中興大和南華大的授課主題「體驗經濟時代下的全球旅遊」,但以旅行台灣為例,提出「認同感經濟下的旅遊」(簡稱「認同感旅遊」)的主張。目前我有觀察到,文化雜誌VERSE正在這樣進行著……

(雖然我對旅遊有浪漫情懷,但我很清楚,倘要進行這樣的「特有種」小旅行,還是要回到現實的基礎。)

不妨說,這一次的分享會,是用某種意義上的編輯去審視旅行台灣,若說是「編輯地方」也行,提供旅行台灣更多的可能性——(我正努力實踐詹宏志所言「做完編輯,全世界所有的工作都能做!」)。

目前的旅遊業雖說都在追求產品風格化與差異化,但還是用集體化、標準化、消費化的慣性思考去開發行程,卻忘卻風格本質上與個人的生命體驗有關,若缺乏個人的思考和感動,便很難創造旅人的故事,因此,如果把旅遊業重新定義成一種教育學習機構,可否提供客人某種自創式旅遊行程?這種思考就像我在思考職人麵包店,可否提供一種在家學習的線上烘焙課程和線下烘焙體驗店是一樣的邏輯。

旅遊若只是到處晃遊和消費,而不去凝視,不去思考,就看不見景物背後的動人之處。就像我們常感嘆,某些同行者,為什麼特別能在途中發現什麼,做出獨特的觀點連結,而我們卻視而不見?其實只是缺少凝視和思考,以致沒有看法,這讓我聯想到福爾摩斯對華生說的一句話:「你看見了,但是你沒有觀察。」

書寫《與天使摔跤》期間,曾觸及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無意中發現他的地下情人阿奈絲妮恩(Anais Nin)曾寫過一句話:「我們旅行,但有些人永遠在尋找另一種狀態,另一種生命,另一種靈魂」(We travel, some of us forever, to seek other places, other lives, other souls)。深得我心之言。

如果你認同上面之言,本次分享會即是為你而舉行,為了那些想要嘗試改變自己的旅行方式的人而舉行。

旅行的重新定義與設計 ——特有種的台灣小旅行,也及《與天使摔跤》

■演講者:邱一新

■日期:5/15(六) 下午04:00~05:30

■時間:5/15(六)16:00-17:30(15:30開放入場)。

■地點: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62巷24號)

■了解更多及報名: https://reurl.cc/Kxa0Ng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鳥書店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灣漫畫從零到一的創作之路!《集合》009魔獸跑錯棚之幕後花絮

除了康乃馨,你知道還有2款傳統的「母親花」嗎?

比劍更古老的中國兵器!考古脈絡看殷墟文物「銅三角援戈」

北迴歸線帶=沙漠帶?以史料帶路 一探台灣水利知識科普化三部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