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居所】活動側記:王浩一的古城老樹之旅

文/張蘊淨;攝影/有鹿文化
2020的到來,並沒有眾人想像的那麼光輝燦爛,令人難以理解的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人們都戴起阻隔你我的口罩,只為離新聞中的悲劇更遙遠些。
不過書店不會因噎廢食,我們在書店裡塞滿濃厚的書香,那麼醜惡的病毒,就沒有更多的空間飄散於你我之中。也繼續以文化的孢子散播於各式的講座中,以知識的力量武裝自己,站穩腳步擊敗恐怖的疫病。
《哲學樹之旅:漫漫走過千年之路》的講座沒有因為可怕的死神而取消,學數學、建築、國際貿易的王浩一老師從樹出發看見歷史,在最新的這本書中讀者期待一段因人找樹、因樹遇人的哲學之旅奇幻展開。
王浩一老師認為人會死亡兩次,一次是肉體的死亡,一次是被世界遺忘,而老師尋找千年古樹的一個起心動念也讓這些樹不再被遺忘,這不就與當今面對生死問題的世界產生了恰如其分的連結嗎?
從「奸商」變成「文青」,尋回台灣獨特的歷史生命
講座剛開始,老師就解釋了自己這段旅程的初衷。
在台北工作累積了第一桶金後,王浩一老師回到台南,老師說「台灣的歷史還活在那個城市」而台南可以說是台灣最古老的城鎮,充滿歷史的真實場景與氛圍,甚至能感受到獨特的歷史生命昂然流竄於巷弄間。台南是一個起點,老師自嘲自己「文青魂爆發」,還說自己是從「奸商」變成「文青」,而田野調查與閱讀研究於焉展開。
從老師的分享中,驚訝於老師對植物的信手拈來,還有因為追樹而追了種樹的人、為什麼種這個品種的樹、這棵樹有著甚麼樣的記憶。老師的學問深邃淵博,不只在特定的領域,為了尋找樹的生命故事,他也在文學裡與前人互相對話,在樹的竄生與死亡領略到關於哲學與人生的感慨,而因為強烈的熱情與追本溯源讓老師積累了紮實考據的歷史學養。
從荷治時期到現在不過四百多年的台灣歷史,因著不同的交流往來有許多不同地方的人帶來不同的植物,每一棵植物都是一段精彩絕倫的故事。像是平埔族聖樹刺桐、一千三百年的樟樹、清皇朝種榆樹的源頭竟是來自北歐神話、王重陽墳前樹為何是銀杏,為什麼目前獨留母株?老師在書中用文字把這些樹的故事一一記下,作為勞動的一種生活方式,寫作成為老師退休後最重要的小事。
透過前人種下的老樹,穿越千年的光陰,再次溫柔的擁抱
特別的是,因為很多珍貴的樹都會被欄杆圍起,老師索性自己動筆畫畫,他說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欄杆拿掉(大笑)。而過去在建築領域的鑽研也讓老師的空間概念非常好,在書中可以看到非常多老師自己創作的插畫,「用畫才有蒼涼、深邃、不捨以及最重要的那時候的真實的樣貌」,老師也展示了他拍的照片,明明是大文豪的墳旁但追思放著的卻是塑膠花,於是明白老師為什麼堅持用畫自己建構出歷史的現場了。
去了不同的古城、找了不同前人種的樹,老師說在尋樹、遇樹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前人未見其長成,老師卻能看見它的巍然與生機。擁抱樹的感動讓老師感覺蘇東坡並未真正死去,因為他種的樹還活著,而且成為了橋梁,讓兩人不只是透過蘇東坡的詞與歷史認識,更透過充滿生命力的樹一見成知交。樹是媒介,讓時間不再是距離。
「我在古樹旅行之中,觀賞了它們,撫觸了它們,也讚歎了它們。我知道它們不僅是很神奇的古樹,也是不容易說清楚的『較寬廣視野的歷史』。學院裡的歷史討論往往過於細緻繁瑣,我只是在旅行中輕鬆地走入歷史,以那些哲人們所種植的古樹,當是歷史現象背後千絲萬縷的『線頭』。」
一棵樹的介紹可以很簡單,從植物學的定義、分類好像很快的這棵樹就被分析完畢,然而老師花更多時間探究樹背後的故事與記憶,每一棵平凡而不凡「樹生」都在告訴我們:「人生」可以活得很精采,活得不被遺忘,而在這個困難的瘟疫蔓延之時,王浩一老師的智慧,更顯得彌足珍貴。
推薦活動
走過歲月,他們種下的樹,已長成了一番風骨!
王浩一《哲學樹之旅:漫漫走過千年之路》 屏東場新書分享會
■ 講者|王浩一
■ 活動時間|2020/02/16(日)14:00
■ 活動地點|南國青鳥(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61號)
■ 報名資訊|活動為自由入場,歡迎參加,活動詳情至臉書「有鹿文化‧閱讀有路」粉絲專頁、活動頁了解更多及報名(+瞭解更多)
更多系列講座推薦
2.16(日)14:00 屏東南國青鳥
2.22(六)15:00 誠品台南文化中心店
3.07(六)14:30 竹北或者書店
3.08(日)14:30 竹東瓦當人文書屋
3.14(六)15:00 屏東永勝5號
3.28(六)14:30 台南烏邦圖書店
4.11(六)14:30 台北胡思二手書店(南西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