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捷/孔子這位至聖先「師」,這個「師」厲害在哪裡?

(圖/Pixabay)
(圖/Pixabay)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人性更是不分朝代國籍,相似得可怕,呂捷不僅帶你讀通歷史脈絡,更看懂那些古人用血淚教你的事。

《社會在走,歷史要懂:呂捷開講》本書從傳說時代開始,走過三皇五帝、歷經夏商周,及至諸子百家爭鳴。最擅長講古的歷史名師呂捷以豐富的故事、輕鬆有哏的鄉民語言,讓你讀通遠古時期到文化奠基時期。(編按)

文/呂捷(知名補教名師)

講到,卜學亮唱的〈子曰〉這首歌詞寫得很精準,有段是這樣唱的: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他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曾子(就是被傳殺人,嚇到媽媽的那一位)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但在下喜歡聊孔子的「仁」。讀古文的時候,常常要把一個字拆開來看,「仁」這個字拆開,就是兩個人的意思。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的時候,想幹嘛就幹嘛,想放屁就放,只要自己能承受就好;但兩個人的時候,你得在乎別人的感受。所以你會憋著!真的憋不住的時候⋯⋯你也會分八段來放。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展現。

當然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亂搞,《禮記.中庸》說過:「君子慎其獨。」孔子的思想、哲學,不是不才我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的,且容我藏拙,我們聊點別的。

至聖先「師」,這個「師」厲害在哪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一個偉大的人物、偉大的時代都有個特色,就是把一個既定定義擴大解釋。耶穌把神只愛猶太人變成神愛世人;釋迦牟尼佛將種姓制度變成眾生平等;孔子把教育從貴族階級變成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不是有交錢我們就不分類。而是我教書不分階級、不論出生,但學費怎麼算?價目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交三十塊的只能站著上課。交四十塊的可以問問題,問到沒有疑惑。交五十塊的可以知道明天考試的命題。什麼跟什麼啊!這是我小時候看笑話大全裡面寫的啦!

講正經的,高中國文課本講過,孔子收的學費叫作「束脩」。古代十串為一束,「脩」是肉乾,束脩就是十串肉乾的意思。孔門弟子有三千,所以,孔子嗑掉三萬串肉乾?這才真的是什麼跟什麼啊!而且吃這麼多肉乾,有罹患胃癌的風險吧!當然也有人解釋,在那個以物易物的時代,肉乾可以當成「硬通貨」,也就是可以當成錢。

另一種解釋,束脩應該為十五歲的意思。西周時代貴族要到學校上課,必須年滿十五歲,並且帶著「束脩」去,因此束脩引申為十五歲的意思。西漢鄭玄就在《論語》的注釋中說:「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

不過束脩等於肉乾的說法還是為大眾所接受,所以後來民間拜師學藝的儀式中,除了磕頭、倒茶以外,通常還會奉上臘肉、香腸,作為「師父禮」。

因材施教這一點,更是讓我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承認孔子課上得比我好,跟孔子比起來,補習班的課不難上,學生大多同一個年紀,思想成熟度差異不大,有著同一個目標:聯考。但孔子不一樣,他的學生年紀差異大、range寬,目標不一、產地不同。而且上課方式是採坐而論道、seminar型式的教學風格。不同目標的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與疑問挑戰老師,而孔子則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給出最適合他的答案,這真是一種高難度的人生講堂。

不過在這邊要先溫馨提醒一下,你小時候寫作文常用的「子曰」,很多話都不是孔子講的!什麼食色性也、以德報怨、三思而後行⋯⋯這些話都不是孔子講的,以後你寫文章的時候不要再栽贓到孔子的身上了。就像有一些名嘴,在電視上動不動就富蘭克林說、華盛頓說、愛因斯坦說。我只想說⋯⋯你胡說!

食色性也,不是孔子講的,是孟子引用了告子的話,但是孔子倒是講過類似的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就是吃飯,也可引申為物質生活;男女就是性,這個本來就是與生俱來的需求,不用刻意去避諱,如果你沒辦法接受這麼露骨的說法,可以改成「嘿咻」兩字指代。不過,孔聖人還有強調要合乎「禮」,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要有「斬節」。

以德報怨,也不是孔子講的,是有人拿來問孔子。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就是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回答:「那拿什麼來回報對你好的人?要用正直的方法對付跟你有仇的人,對你好的你就也對他好。」所以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教你不要當爛好人了!不然,不離不棄,被當北七(傻子)!你的善良要穿著盔甲,你的善意要帶有鋒芒。

「三思而後行」最能體現孔的因才施教。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有個學生叫季文子,這個人個性謹小慎微,要做事之前都要經過反覆的思考與推敲,才能付諸行動。這種情況其實不是壞事,連新加坡賭王陳金城都跟我們說:「小心駛得晚年船,我明年才七十,還要留點錢擺壽宴!」只不過他敵不過賭神高進的主角光環,還沒到公海就殺人了,就算跟巴拿馬總統有交情都沒用。三思而後行,一味堅持小心駛得萬年船的態度,會不會到最後,萬年都沒駛船!因為等你都想清楚之後,魚也被抓完了。

閩南語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逐項算到著,算到逐項攏不著!」(每項算到對,算到每項都不對。)不是小心有錯,只是太過小心,每個環節都要反覆推敲到萬無一失,往往時機點已經不一樣了。天時、地利、人和,當你都計畫好之後,或許天時已過。

但是,如果是另一位學生子路說:「我都三思而後行!」那我想孔子會回答:「我建議你八思而後行會比較好。」

為什麼?因為子路的個性很衝動,衝動到近乎魯莽。陳金城看到也會忍不住說:「年輕人終究還是年輕人,太衝動了!」所以因材施教的孔子對於同一個問題因人而有不同答案,會叫他多想一想。

對人生的洞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我很喜歡在課堂上談孔子。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講的話,很多至今仍然適用,他對人性的洞悉不在話下。而且他教學生的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道德標準,更多的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處世哲學。有大方向,但可以變通,可是底線猶在。畢竟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什麼場面孔老夫子沒看過!

孔老夫子對道德的要求不是一百分,而是七十五分。因為如果用完美的滿分作為標準,一來大家做不到,乾脆放棄;二來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會活得很痛苦,人生到頭發現不快樂,紅塵一遭枉為人。

七十五分是一般人勉力為之皆可觸及的標準,大節要守、細節可鬆,簡單說就是不矯情。有能力可以幫幫身邊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就算吃點小虧,只要無傷大雅也就算了。但如果要搞到傷筋動骨,那可得細思量,因為你得顧及自己的家人和往後餘生。

臺灣制訂教育政策的常常是那些蛋頭學者,常用他們幻想出來的那一套東西來教育所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美國怎麼樣、歐洲怎麼樣。你知道嗎?他們的風土民情、社會結構和臺灣都很不一樣,拿著硬套,有事嗎?峇里島很美,北極熊很強,但把北極熊放在峇里島,必死無疑。

孔子教我們的事

忠、孝二字是後代儒者的最高目標,在家為孝子、在朝為忠臣。但孔老夫子並不支持愚忠愚孝,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這一套僵化的思想不是孔子的初衷。

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語出《論語.泰伯》)

簡單來說,壞蛋統治的國家不要去。國君是公平正義的我們就挺身而出,國君是壞蛋我們就躲起來,不要幫他。在世道好且有公平正義的國家,你混得不好,那是你丟臉、落漆。在沒有公平正義的國家,混得好,那就是你可恥了。

對於孝順,孔子要求「色難」兩字,就是和顏悅色很難,很簡單但是你辦不到。我們最親近,對我們最好的人就是父母,但我們常擺臉色給他們看。外人對我們略施小惠,你就銘感五內。朋友請你吃頓飯、幫點小忙,你把他當麻吉、換帖、閨密。父母照料三餐,一言不合你就大怒咆嘯。這種情況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特別明顯, 你可能會說,我長大以後也會養他啊!江蕙有一首歌〈落雨聲〉是這麼唱的: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所以三不五時,愛要及時。而且你以為扶養父母就算孝順了嗎?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書名:《社會在走,歷史要懂:呂捷開講》
作者:呂捷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社:2021年9月1日

你養寵物、養狗、養貓,也是在養啊!對雙親如果沒有敬愛之心,那有差別嗎?說不定你對貓狗還比對父母好。 講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怎麼又是這一套。你們不懂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好爸爸、好媽媽。我懂∼孔子也懂!

曾子有一次被他爸爸打,打到昏迷住院。出院之後還很開心的說:「你看,我很孝順吧!」(看來曾子被打傻了) 孔老師聽到之後勃然大怒,說了這句話:「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就是說,如果你爸拿「厚速共」抽你,你就讓他抽兩下唄。但如果他是拿西瓜刀要砍你,你就跑給他追!衍生的意思就是,如果父母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要太過分,你就吞了!但如果誇張了、會傷筋動骨,那你就得閃,至於怎麼閃?這就是個人的智慧了!

可惜的是,孔子的哲學被後世的讀書人和當官的僵化、扭曲了,漸漸的,變成了腐儒們的遮羞布。

●本文摘自出版之《社會在走,歷史要懂:呂捷開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孔子 老夫子 圓神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4/30國際珍奶日!台灣之光「手搖飲」到底是誰發明的?

引進「比人好用」的AI,卻因此解僱「真人」,是否合法?

壓力越大越得分辨它從何而來 避免自己陷入有害健康的循環

台灣每4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醫師點名NG飲食及生活習慣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