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遷都皆緊扣經濟議題?洞察現代中國的原點──明朝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全球化浪潮並非始於今日,從古到今的環境變遷、氣候暖化和貿易往來,推動了中國能源革命、貨幣經濟等重大轉捩點。

本書將引領你從世界觀的角度,洞悉中國如何發展成今日的面貌,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強勢崛起的國家!(編按)

文/岡本隆司

現代中國的原點──明朝

打壓江南以平衡南北發展的差異

在這裡,明朝還有另一項至關緊要的目的,那便是消除南北的發展差異。過去在蒙古帝國時代,負責經營中國的忽必烈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來治理華北和江南。獲得青睞的江南因而成為經濟成長的源泉。以結果來看,江南的商業蓬勃發展,人口也急速增加。不管進入明代以後的經濟如何蕭條,或是只能使用金銀進行商業交易,筆者推測江南應該仍保持一定規模的運作。

但是華北相較之下卻十分貧窮。歷經氣候寒化、戰亂破壞,也有許多遊牧民族留在此地,以物易物的經濟形式占了更高的比例,自然導致這樣的結果。明朝的經營目標,本來就是打算把統治疆域整合為純粹的「中華」,所以消除南北發展的不均也是勢在必行。姑且不論南北的文化和習俗相差甚遠,至少在經濟財政方面,必須盡力達成一致。

因此,難題便在於南方和北方,誰要擔任配合對方的角色。以常識判斷,應致力經營華北,提升到與江南相符的水準,這樣全國上下都能雨露均霑。然而,明朝卻缺乏提升華北經濟水平的能力,因此只好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壓制江南的發展,使其貧窮化來配合華北的水準。

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明朝採取了非常激烈的手段,將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江南的地主和官僚身上,並以連坐制為由屠盡上萬人口。

在明太祖統治的時代,發生過無數次的冤獄事件。觀其目的,大多是為了排除威脅自身權力的功臣而痛下殺手。例如在胡惟庸案,身為宰相的胡惟庸被安上專橫叛逆的罪名而遭到誅殺。自此以後,中國朝廷不再設立宰相之位,皇帝手上的權力因而擴大。

的確我們不能否認,這背後具有權力鬥爭的目的。話雖如此,筆者還是覺得不需要殺盡親族或相關人士,也不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發起大規模的冤獄或屠殺。因此,這一切的作為還是別有目的,應當視為明朝政府為了徹底打壓南方的權力階級所採行的作為。

而且先前提過,海上交通管道已經因為海禁遭到阻斷,導致商業貿易變得困難,江南經濟受到打擊。明朝的目標,便是希望江南退化到和華北相仿,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

靖難之變

其實自己是出身南方,明朝也將首都設在南京。然而政策面卻是徹底打壓、甚至瓦解江南的經濟。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站在華北的立場,思考如何統治江南。學界一般認為,明朝雖然是「南人政權」,卻企圖立基於北方來建立統治。在這個大前提之下,皇太子卻於朱元璋在位時提前離世,因此最終並未達成這個目標。但他希望把首都從南京遷往華北的盤算昭然若揭。

殊不知偶然實現這個目標的人,正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是早夭的皇太子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孫。然而他卻反對祖父至今的方針,認為應該以江南作為據點,擘劃政權方策。朱元璋的兒子們當時大多駐守在北方,防備蒙古來襲。對建文帝來說,叔父們是必須剷除的對象,其中能力最強、勢力最大的朱棣,更是主要目標。朱棣察覺處境日益危險,一怒之下就舉兵擊敗建文帝,自己登上帝位。他可能是明朝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明成祖」,而這場篡位的內亂,史稱「靖難之變」。

朱棣過去將據點設立在蒙古帝國和元朝的首都大都。原先時代遞嬗到了明朝,這個地方在蒙古撤退之後,被賦予了帶有「平定北方」意義的「北平」這個名稱。在朱棣登基為明成祖之後也未曾改變主意,反而把首都移至此地,改稱「」。

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挪用了忽必烈建設的大都並加以改建,打造了北京。現今北京城的原型,大約就是這個時候完成的。不過,他並沒有破壞南京。畢竟是父親明太祖建設的都城,為了表示對父親的敬意,明成祖保留了南京城的規模。所以當時的中國同時存在北京和南京兩個都城。

將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

從此以後,中國的首都始終設在北京,只有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的時期例外。由於蔣介石不承認北京的首都地位,當時北京又恢復過去「北平」之名。

另一方面,清朝以後「南京」這個名稱也跟著消失。畢竟王朝更迭,清朝對明太祖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因此將「南京」改稱為「江寧」。這是自古以來的地名,象徵「祈求江南安寧」。清朝自北方而來,是一個統治江南的新政權,這個地名無疑更符合需求。

甚至在日本歷史教科書上,清朝在鴉片戰爭敗給英國之後,兩國簽訂的條約一般稱之為《南京條約》。此條約名稱其實是根據英文文書而來,如果查看中文原文的史料,實則記載為《江寧條約》。只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南京」已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地名。

書名:《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
作者: 岡本隆司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北京和北平,南京和江寧。乍看之下,或許只不過是單純的地名問題。實際上,背後卻牽涉著南北孰為中心,該如何統治中國等重大的問題。

此處且讓筆者閒聊幾句,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習慣將首都賦予「京」的名稱。若以這種感覺或觀點來做評斷,日本的「東京」較為符合語感,「京都」則頗為牽強。不過在現代中國,「北京」和「南京」的地名也同時存在,這種語感到了現代依舊沒有出現太大變化吧。

回歸正題,明成祖承襲明太祖的路線,持續打壓江南的地主階級。這些人可以說是前代皇帝建文帝的同路人,這種做法或許也帶有報復性的意味。

同時,遷都北京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為了達成目標,政府大量吸取江南的財富,將之轉用到建設並維持新首都的運作。因為從明太祖選定的後繼者手中奪取皇位,明成祖感到內疚而以繼承明太祖的政策為目標,並且強而有力去推行。

明成祖實行的政策之一,便是從江南大量運輸物資到北京。為此他重新修建大運河,也大量動員先前談到從事徭役的人員。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被動員的百姓面對何等艱難的苦役。而明成祖此舉最終也威脅到了明朝的財政。

●本文摘自 出版之《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北京 朱元璋 臺灣商務印書館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為什麼作筆記還是記不起來?記錄學家:做筆記後,要覆誦才會記憶!

如果人生重來,你還想當現在的你嗎?3個幫助你「忠於自我」的關鍵提醒

運用「亮點人設」打造你的獨特!和其他競爭對手成功拉開鑑別度

LOG IN 台南/台南神轎之父王永川 大轎技藝傳承後世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