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正/細膩溫柔的藝術行動,可以改變世界

書名:《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
作者:水牛設計部落團隊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時間:2021年7月1日
書名:《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
作者:水牛設計部落團隊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時間:2021年7月1日

2019年由政府訂定地方創生元年,援引日本相關作法,期望能面對並改變偏鄉人口問題。水牛規劃團隊透過實際參與案例與營造成果交叉呈現,呈現「公民審議」、「藝術進入社區」、「居民動手」、「青年參與的想像開發」、「沉浸式知識教育」等主題。反思「工作團隊角色與分工」、「駐點工作的責任與挑戰」、「社區成員的轉變」,收錄了多位參與成員第一手的營造過程資料與心得,並邀請李永展、曾旭正、侯錦雄三位專家學者,透過專題導論,深化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值得所有國內各地方有心於社區設計、、地方創生等工作者參考,一起來帶動臺灣地方文化復興。(編按)

文/曾旭正(曾任臺南市副市長、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現為國立臺南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地方創生與鄉村生活空間

 「地方創生」政策正如火如荼展開,面對此熱潮,許多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有什麼不同?既然有社區營造政策,為何還要地方創生政策?」回答這個問題,我總說,如果你的心量夠強夠大,能將「社區」的範疇擴大,則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意涵相同。兩者都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僅在於問題意識與行動範疇。地方創生要處理的首要問題,是迫在眼前的高齡化與人口減少造成的地方活力衰落,它關注的地理範圍比社區營造大,做法也需要更跨領域,才能創造工作機會與留住條件,有效減少人口外流、召喚年輕人口返鄉或吸引外鄉人移住。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社區營造已在臺灣成為普通名詞,大家認知的社區營造便是透過種種行動來激發「故鄉之愛」,進而號召居民以實際行動來共同經營社區生活。小至部落、大至城市、國家,都可以是一個「社區」、一種「共同體」,在第一線的社區營造者只要能擴大心量,關注更大的課題、更廣的地理範圍,把眼光轉移向社區活力的問題,進而動員更多人共同面對它,就是地方創生的開始。

 於是我們面對的問題可以擬為:「社區營造一向關注的人文地產景五大主題如何接軌地方創生?」更具體的説,如何藉五大主題的行動而有助於緩解地方人口的三種衝擊,減少人口外流、召喚年輕人口返鄉甚或吸引外鄉人移入。以下我們先就「景」的面向,討論「生活空間營造」對地方創生有何作用?

 五大面向中的「景」,指的是社區空間的營造,不論城或鄉,生活空間都在於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雖然使用族群的差異會影響需求的不同,但共同講究的無非是這三項課題:「設施種類是否齊全?」,「個別設施的功能是否完備?」乃至「設施的造形與品質能否強化地方特色?」

 關注鄉村社區的生活空間,首先可以從「類型」的角度分析現況與需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具公共性的類型是否提供齊全?一般常見的需求,具公共性的如聚會、學習、休憩、運動、集貨、歷史記憶等,滿足這些需求多數由公部門提供,譬如社區活動中心、長青會館、公園、圖書館等設施,但也有很多是私人擁有、但提供公共使用的,譬如店仔口、廟埕、小廣場等。一般而言,社區的公共空間在類型上並不齊全,譬如足以遮風避雨的「社區活動中心」是最基本的公共設施,但仍有部份社區渴求不得,再者,以每個村里為行政單位各分配一座,假如某村裡有兩個規模相當、卻距離遙遠的聚落,則無法同時滿足。如此,最被普遍需要的「社區活動中心」尚且不足,其他類型的設施如圖書館、公園等,就更不用說了!

 公共設施齊全,是社區幸福的基礎,也才有利於地方創生。有安全舒適的人行環境,老幼居民隨時願意走出家門,而社區交往頻繁,認同感才有機會凝聚。進而,有方便使用的聚會所,社會的公共議論便能發生,社區共識也才有機會生成。一旦眾人對社區建立認同,對社區危機與行動形成共識,自然有辦法找到化解人口危機的作法,而其行動的表現不論大、小、難、易,都是地方創生的努力。

 因此,面對社區公共生活空間的現況,類型欠缺的應設法補全;設施雖有,但功能不夠完備的,應努力加以提升;最後,更期待新建或修繕的公共空間,其形式能別具風格,品質耐人尋味。當我們將公共空間營造與地方創生排比起來,可以看到「補全、提升、吸引人」是打造社區公共空間的三支箭,而地方創生處理人口問題的三支箭則是「留住、喚回、新住民」,兩者平行而相互呼應。設施補全,有助於留住在地年輕人;進而提升品質,有利於喚回外地遊子;最後,有特色且吸引人,才能增加新住民。

 濱海小村椬梧是典型的生活聚落,此次以工程「統包方式」進行社區公共空間的改善,其成果比較不在於「空間類型的補全」,而是「既有設施的改善」,以及更重要的,在形式創作上(過程與實品)賦予的故事,所呈現令人感動的新體驗。此一經驗最具啓發的有兩點,首先工程「統包方式」充分發揮社區作主的效果,不同於往的「設計/發包施工/完工交付業主」的三段模式,「統包」(turnkey)整合了前兩段(設計與施工),讓設計者得以運用如同「僱工購料」的方式充分貫徹設計需求於施工中,而善於溝通的設計單位與社區結合成一個業主,社區的使用需求便能不打折的貫穿到施工中。其次,帶進藝術轉譯的作法,讓過程與成果充滿故事性,既淡化工程的生硬形象,也提升居民參與的熱度。

 社區的公共生活活絡了,公共設施完備質優了,加上有工作機會,如此誰還願意離鄉背井?這,就是地方創生!我們真心期待,椬梧加油!

●本文摘自文化出版即將於七月出版新書《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社區營造 暖暖書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壓力越大越得分辨它從何而來 避免自己陷入有害健康的循環

台灣每4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醫師點名NG飲食及生活習慣

提高專注力和生產力!生活各層面實踐「心流」三步驟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做好5件事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