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張英珉/關於校稿字體的小祕密

工作多年後,我發現「字彙」的難度,直接決定故事被閱讀與流通的可能性,使用太多少見的字或詞,被讀懂的機會便大大下降。這樣說明還不是很清楚,請想像一篇文章中,有「鼙」、「馫」、「帬」、「孒」、「蝤」、「仜」之類的字,就算是故事中必用的字,對常人來說仍有接收訊息的困難。

其實,一個角色會不會說出艱澀的字,或描述故事時能否直接使用常見字詞,取決於作者對故事的「美學思考」。好比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便是他追求的敘事美學,希望「阿嬤都能讀得懂」,簡單用字,避免傳達時產生錯誤,讓故事被解讀成其他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最基本的文字難度該怎麼限制才對?聽說有「生活用的三千個英文字彙」,或是「學會中文三千字」就可以讀懂文章的說法,但哪些字該會、哪些字不會也沒關係?這個字彙量限制問題對兒童文學來說很重要,必須符合讀者的年齡層,若是超出範圍太多,便容易中斷閱讀。剛好自己家中有個「小一新鮮人」,能讀懂的字不多,我便嘗試以極少的字彙創造兒童故事,只要「小一新鮮人」可以簡單讀懂,大孩子當然也沒問題。

不過,「不會有太大差異」只是心裡的一種感覺,身為現代人,總該有依據作為參考。我去查詢了教育部的資料,得知讀完國小六年,一個孩子的字彙量接近三千字。問題又來了,既然都知道限制大約是三千字,那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判斷這些字是或不是呢?

我試過許多種方法,發覺將文稿電子檔直接「更換字體」,最能協助我檢視。因為許多字體會做完「全部的中文字」,便是所謂的「大五碼」,足足有13053個字,但有些字體僅有「測試版」、「0.5版」,或只到「作者公開版」等階段,做了約三千字而已,通常那三千字也就是國小需求的三千字了。

以「更換字體」來校稿的好處是,文書軟體在更換字體時,常常會「缺字」,缺的字便會變回預設的「新細明體」,相當醒目,因而成為一種方便的校稿辦法。

之前購買的「空明朝體」,近期釋放出了七千字的0.5版,這樣的字彙區間,正好適合我手邊小說的校稿,可以不斷從變回「新細明體」的字來提示自己:「這句話真的要這樣說?」或是「還有沒有別種描述的可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敘事模式,不管是追求「用簡單字彙描述困難的事」,或「用困難字彙描述簡單的事」,都會傳達出特殊敘事美感,端看作者如何應用。

我因為大量運用變換字體的方法協助創作,所以蒐集許多公開版權的字體,也購買合法字體,果真事半功倍。現在,這個小祕密告訴你,說不定很快就會派上用場。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張英珉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繽紛編輯室/歡迎光臨漫畫屋

李達達/走進未知的風中

謝文賢/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紅燈

文飛/老公的考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