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77現場報導】侯延卿/不必出門的旅行,沒有戀愛的愛情

2021年最後一場「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在耶誕夜舉行,由張亦絢與孫梓評朗讀、對談,主持人是青年小說家林新惠。這次的主題是「12月與陌生人」,孫梓評負責「12月」,張亦絢負責「陌生人」。
孫梓評回顧過去十年來,最幸福的瞬間就是在投稿信箱裡發現張亦絢的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去年重新出版)。可以搶先閱讀到優秀作家的作品,是一種珍貴的緣分。
當年張亦絢把稿子寄到《自由時報》副刊時,還不認識孫梓評,也不知道副刊主編是誰,有一種「迎向陌生人」的心情。這種對陌生人的信心,也體現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帶著我們移動的駕駛全是陌生人,陌生人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還有一種陌生人,在極為貼近你的距離,偷走你的東西。而人們往往要在失去很多東西之後,才會發現什麼是最重要的。張亦絢首篇朗讀〈失竊報案信〉(收錄於散文集《感情百物》),此文就是因小偷而來,不過主題不是失竊,而是張亦絢報案之後收到的警方回覆文件,成為她的紀念品。失竊被她寫得像一種難得的經歷,讓林新惠也想體驗一下。
雖然寫了《感情百物》,但張亦絢覺得自己原本的性格傾向斯多噶學派,並非戀物之人,有時甚至不近人情。後來偶然聽說,一個人如果都不戀物,就比較容易依戀人。她覺得比起依戀人,還是依戀物比較安全,所以開始學習戀物。
孫梓評分析,張亦絢重視「物」背後的情感,而不是物的本身,其實是惜物不是戀物。他自己則是戀物但不惜物,常藉物來填補某些與物無關的空虛。他這次朗讀的〈還原〉,文中的關鍵物是電影《東尼瀧谷》的原聲帶,冷靜、淒清的旋律,充滿12月的況味。孫梓評形容戀愛很像音樂播放的狀態,感情結束的時候就如音樂告終。
第二輪朗讀,張亦絢挑選〈四十三層樓〉(出自《性意思史》),孫梓評選讀〈山形兩帖〉。兩篇文章風格迥異,勾勒出兩種不同的冬夜異地氛圍。林新惠感慨如今異地成了被疫情偷走的東西,只能神遊,詢問兩人對旅行的看法。孫梓評自嘲「不安於室」,即使行程緊湊的出差旅行也不願錯過。張亦絢則是時時刻刻都想要旅行。雖然閱讀也有旅行的效果,但她認為旅行的本質是對「陌生化」的渴求,只要達到陌生化,在房間裡也可以旅行。
孫梓評問如何在房間裡使自己陌生化?
張亦絢建議改變行走路線。
孫梓評驚問她的房間究竟有多大?!
張亦絢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提起出差旅行常常必須以壓縮行程來追求經濟效益,可是孫梓評的遊記讓人感受到的卻是悠閒。
孫梓評:「因為假裝是我最擅長的事情。」
「那你一定辦得到在房間旅行。」張亦絢的方法是盡可能把旅行中產生的人格和需要具備的心態移轉到房間內。旅行時會有計畫、有彈性、有目標,在非旅行時同樣可以做到。她強調,旅行跟戀愛很像,其中的美好皆是源於專注力提升到極端狀態,彷彿電影分鏡分得很細,每一格畫面都更鮮明。掌握了技巧,就能不出門也可以達到旅行感,不談戀愛也有戀愛的感覺。
最後,張亦絢再提一個延伸議題:所有的人身上的陌生性,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一環。或許你將發現,原本以為熟悉的人,其實是個陌生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