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攝影】蕭鈞毅/在風雨前凝視著鏡頭

推薦書:約翰.湯姆生╱著,葉伶芳╱譯《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期中國》(網路與書出版)
這已經是百年前的事了,在清帝國晚期,這位來自英國的攝影師,別有遠見地想著用他打磨多年的攝影技術,搬動一個帳篷暗房,和隨時需要因地制宜調配的顯影藥劑,從香港開始這本著作,再到台灣、途經澳門,上了中國大陸東南沿岸後沿路往北京,最後終於當時英國人認為的「任何有關中國的圖文作品如果缺乏一張長城的照片,就不配以中國為名」。
沿途,這位攝影師不只是一位只對風光山景貪婪的旅行者,還是一位對晚清帝國所代表的「中國」此一國體與民族,充滿好奇心與理解慾望的觀察者。無論是大至中國政府的體制、茶葉製程與海上貿易、內陸貿易的觀察,或是小至富有階級與貧苦民眾對生活的認識和目標,湯姆生都嘗試在「說服」對方攝影的同時──「中國」人民彼時多對此項技術抱有福分被剝奪的疑慮──嘗試認識對方的基本輪廓:於是,在本書中我們不難見到,湯姆生對於中國婚嫁制度之於女性生活與身體限制的評論,或是認同人民普遍對於「識字」這項能力的信仰式崇敬,以及如湯姆生自己這樣的外國人一直被當成「野蠻人」的抱怨。
在社會學與人類學不停從國族與歷史等角度,深刻反省剝削行為如何在文化上與經濟上──甚或是「歷史上」──頻頻出現的現今,我們已有太多個案例在說明西方人的文學、文化作品在近代史中對遠東的長期誤讀,很多時候是來自基於文化優越性的粗暴詮釋;然而,這本書卻很適合為提供讀者一項相對溫和的視角:在這位異鄉人鏡頭與筆記詮釋下的晚清帝國,有來自他方遠行而來嘗試理解與尊重的距離感。
雖有距離,卻不代表這本書過度溫和到毫無張力。「貿易」是這本書編排顯現出的切入重點。從香港開始,觀察港口、船隻、殖民地建築再至廣州領事館,清帝國的涉外機構與基礎的貿易行為都由他的攝影機留下了影像。清帝國由盛轉衰,無非是在國內因制度問題、文化衝突和經濟能力等層面,產生了統治階級與普遍民眾無法共榮的缺陷;而帝國在走向衰亡路途的迴光反照,便從「中國」與「西方」這兩樣意識形態的衝突與接觸中產生。但是,當一位外國攝影師扛著機材,與當地人士接觸嘗試攝影時,開始考慮起該怎麼說服他們願意合影的這一瞬間,本來不該是對立的「自然」與「科學」便在走向了歷史的岔路,為我們矗立了這個對立的兩造──科學,本就是從自然始,而不該衝突,但「中國」這項意識形態在龐大而漫長的時間流域裡漸漸地走向了另外一條支流。因此,伴隨著「貿易」而來的,是清帝國晚期漸次有富強可能性的幻覺榮景,和在資本主義強化殖民性質的剝削結構的時代下,人民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即將開始產生劇變前的無所適從。
湯姆生對於「中國」的思考,其強度不足以說是批判,頂多算是評論。但在他已然和緩口吻中,讀者依然能從他的影像與文字,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每一幅從短暫留存的玻璃版上便要快速顯影的相片,已經不再是繪畫一般的靜態──藏於每一對凝視鏡頭的眼睛,藏於每一幀沒有人物只有山林與建築的相片後頭的,是許多風暴成型之前,最後的風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