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斬斷金鐘獎這部臭又長的「長壽劇」?

聯合報 楊起鳳
第51屆金鐘獎。 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金鐘51才結束不久,又冷又長的典禮時間被知名製作人焦志方評為是一齣金鐘版的「長壽劇」,其實三金中,真的就屬金鐘獎又臭又長,許多政策多年來改來改去、有的卻又多年未改,才導致凡製播金鐘的電視台吃力不討好,最後總會被罵到臭頭,弄到最後沒有電視台敢承包。據知今年原就以華視和三立投標金鐘,最後三立出線竟讓參與投標的華視興奮不已擊掌叫好,而連標兩年的三立,今年因辦得一頭包,明年傳出打算棄標,所以你說,金鐘還能不改嗎?

首先針對典禮時間過長來討論,三金典禮就屬金鐘獎要頒的獎項最多,而製作費又最低,因此總被外界批金鐘不如金馬國際又不如金曲好看,光是製作費文化部就大小眼,金曲獎頒獎典禮文化部補助約3000萬,電視金鐘獎包括廣播金鐘和電視金鐘兩場典禮,文化部僅補助2500萬,這也是為什麼金曲可以上小巨蛋,而電視金鐘只能蝸居在國父紀念館,今年更創下紀錄,高達兩百多家的媒體竟同時擠在國父紀念館後台走廊上克難發稿,場面之難看,要如何讓外媒覺得典禮能上大雅之堂?

再來說到獎項,同樣都是以鼓勵影視音產業從業人員,電視金鐘獎竟要頒到高達37個獎項,而金曲獎因傳統音樂爭取了半天才擠進頒獎典禮,最後只在一般常態獎項頒28項,金馬獎則更精簡,常設獎項只有19項,所以為何觀眾總覺得金馬獎、金曲獎好看,頒獎人言之有趣,金鐘獎就只能趕趕趕...,用催死人的音樂把場面搞得難看而已。

今年三立主辦的金鐘獎超時將近一小時,時間操控不當是原因,頒獎的獎項太多、項目分得太細也是一大敗筆,回溯前兩年,第49屆金鐘只頒35項獎項、第50屆金鐘是34個獎項,今年戲劇類多出來兩個新人獎,竟然還分迷你劇新人獎和連續劇新人獎?新人獎不管演迷你劇還是連續劇應該多屬初次拍戲就該同為新人獎項一起角逐,為何還得分成兩個獎來頒?在我看來根本多此一舉?

過去金鐘獎曾因未分單元劇和連續劇類在第41屆開始增加,獎項最後越加越長,但看看鄰近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是自 2006 年起於韓國舉辦的一個電視劇年度頒獎典禮,由韓國放送協會主辦,韓國 KBS、MBC、SBS、EBS 等電視台聯合協辦。與艾美獎、上海電視節等國際知名電視獎不同,首爾國際電視節的評獎只針對電視影集,而不涉及綜藝節目等其他形態的電視作品。台灣金鐘獎雖無法比照,必須囊括所有戲劇及綜藝節目獎項,但光是戲劇又分出兩大類不打緊,綜藝節目又分成行腳、綜合、綜藝、教育文化、兒少,搞得主持人和節目各懷鬼胎,一如焦志方所嘲諷,節目名字已經告訴你「去旅行」了,明擺著是個「行腳類」節目,最後竟然得到了綜合類的肯定,金鐘獎獎項是越分越細,最後也把節目越做越小。

翻開金鐘獎電視史,這幾年金鐘爭議越來越多,電視人才出走的也越來越多,得獎的節目幾乎一面倒的給了公廣集團,立足點的不平等比拼讓金鐘獎一年比一年失去頒獎的目的與意義,藝人參與度不高,讓金鐘感覺上越辦越皮毛。以今年金鐘51為例,觀眾收視率和點擊數字只告訴我們,金鐘迴響就只是哪個團體合體、哪個信上帝的藝人批評起了同志言論,對台灣的戲劇還是綜藝節目沒有任何實質的幫助,張眼看看周圍,不啻韓國、中國大陸都遠遠超越我們,金鐘獎再不變革,我建議就停辦吧!

楊起鳳

大學念的是新聞和戲劇,當記者也跑戲劇。看盡不同的戲種,也見證許多戲劇人...

金鐘獎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