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動物園啟動標本典藏計畫 園內標本有機會入校教學

聯合報 記者林佳彣/台北即時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去年離世,身後保存方式引起各界關注,園方經與專家群、保育員討論,決定以團團最自然樣態製作生態標本,費時10個月完成。園長諶亦聰指出,動物園目前典藏保育物種標本數百種,今年已訂定動物園標本典藏計畫,例如園內標本未來將有機會至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動物園呈現物種多樣性與自然行為給大眾,扮演類似博物館角色。動物園不只從動物福祉角度優化對活體動物照養,在動物生命結束時,也會保存與紀錄生物或物種體徵、結構、形態或其他重要資訊,如動物影像、毛皮、骨骼、細胞等,以便日後研究、教育、展示和參考,目的是希望讓動物生命透過另一種智慧型式延續,長存世間。

園方表示,現在科技進步,動物標本留存方式跳脫傳統模式,從剝製型態標本到3D模型,動物組織、血液、精液到生命條碼、幹細胞都是重要留存品項,能協助動物園在研究、保育、醫療及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工作發揮更多重要價值。

台北市立動物園長諶亦聰說,目前典藏保育物種標本數百種,其中的穿山甲、婆羅洲人猿、棉頭絹猴等均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等級指標名錄中的極危物種,在學術上具有重要不可取代的價值。

諶亦聰指出,動物園已訂定完成動物園標本典藏計畫,列出衍伸自動物園動物的各類型態標本,根據目的、欲發揮功能、收集儲存方式、目標及流程等辦理。例如,未來將與台大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合作,進行專業典藏標本研究,動物園眾多標本會有機會至學校與同學面對面教學交流。

台北市立動物園教育中心收藏許多動物標本。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北市立動物園教育中心呈現物種多樣性,猶如生態博物館。
台北市立動物園教育中心收藏許多動物標本。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諶亦聰表示,近年動物園在標本典藏不遺餘力,希望可與外界學術單位合作、在教育推廣有更多元發展連結,也盼藉由標本與民眾在保育教育、生命教育面向有更深層對話。

動物園 團團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