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澎湖海龜遭纏繞致死 動保團體呼籲應檢討刺網管理機制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一周前(5月14日),澎湖潛水教練在赤馬村人工魚礁區拍攝的影像顯示,數平方公尺大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網上纏繞著數條魚及一隻保育類海龜,均已死亡多時,畫面曝光後,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迅速委託海底覆網清除團隊於隔日前往清除,兩天作業下來,打撈回岸上的網具重達700公斤,經多位漁民判斷,此組漁網應該是被丟棄的多層刺網;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應檢討刺網管理機制。

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刺網英文名為「gillnet」,直譯為「鰓網」,是使用各種纖細的網線製成的網,以網片上緣連結的浮子及下緣配付之沉子,使網片展開敷設於魚群活動水層中,形成一幅隱形網牆,魚類等海洋生物會在觸網時,因鰭或鰓蓋纏困在漁網上而被捕撈。單層且網目較大的刺網,一般會捕抓較大的魚種,小魚則可從網目中穿游而過,但當網目過小或使用「多層」刺網時,便會形成「大小通吃」的傷害。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統計,全台灣約有2萬1000多艘漁船,其中刺網漁船(涵蓋動力漁船、無動力舢舨、動力漁筏、無動力漁筏)約9000多艘,占全台漁船總數42%,規模龐大;西部沿海刺網以 5至8 公分的小網目捕獲高價的白鯧、午仔、烏魚(鯔)等,而東部則多用 30至36 公分的大目刺網來捕捉鯊魚、旗魚等大型魚類;根據網目大小又再分為大目流刺網或其他不同網目的刺網,網目類型有10幾種,但政府目前針對網目大小並無規範。

刺網及相關輔具(漁網、漁線、繩索)均屬消耗品,會因氣候因素、不同漁具衝突、海底地形崎嶇等原因,造成刺網於作業過程中容易逸失。廢棄、遺棄的漁具對海洋造成巨大的破壞,無數海洋生物因「幽靈漁網」纏繞無法脫困,最後死亡,更成為海洋垃圾,造成汙染。

動社表示, 根據海洋委員會統計,2020年海底廢棄物共清除41噸,其中廢棄漁網就占了九成。而澎湖縣政府於2022年統計清除掉的海岸廢棄物,廢棄漁網即占四成,代表至今台灣海域的廢棄網具問題仍十分嚴重、漁業署2021年7月全面實施「刺網漁具標示實名制」,並搭配流失通報與廢棄漁網回收等機制,各地志工也紛紛組成「覆網清除隊」,期望減少幽靈漁具;但怕損壞及丟失,刺網漁船每次出航都會攜帶多組漁具,在沒有嚴格落實源頭管理的情況下,每丟失一組漁具,都讓海洋生物暴露在被漁網纏繞死亡風險中。

海龜纏繞刺網影像。圖/海人視界京太郎提供

動保團體呼籲,盤點現今管理缺失,漁業署檢討毫無章法的補助政策,優先輔導多層刺網及在岩礁區作業的漁船退場;全國一致讓所有漁法退出三海浬,讓沿岸三海浬成為生物資源養護區;而台灣22個地方縣市,卻有20種不同刺網管理模式,中央應有區域性的協調管理;同時,漁業署應儘速制定刺網網目規範,並制定漁船數量管制、禁漁期和漁區。

澎湖縣 漁業署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