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遭嚴重汙染 金門水獺排遺高達8成驗出微塑膠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

昨天是是世界水獺日,金門全球獨有的「歐亞水獺」估計剩不到200隻,在「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被列為極度瀕危保育等級,但學者與環團合作調查發現,金門有八成的歐亞水獺排遺檢出微塑膠,代表當地棲息環境可能受到塑膠汙染。

綠色和平去年十月到金門採集9個水獺棲地水源樣本、39件水獺排遺樣本,中興、台大團隊協助調查,發現水獺排遺及生活水域發現的塑膠,近一半是塑膠碎片,其次為塑膠顆粒,檢測出的材質常見於食物包裝袋、寶特瓶、食物托盤等一次性塑膠,可能是在裂解後透過水或空氣進入棲地。

調查也發現,水獺棲地和人類生活領域高度重疊,愈靠近人為活動密集的區域,微塑膠汙染更嚴重。以湖尾溪流域來看,歐亞水獺平均每喝入一公升水,就可能攝入82顆微塑膠;而太湖流域為供應金門重要的民生用水及灌溉水源,塑膠汙染含量平均每公升36顆微塑膠,相當於居民每喝一杯水就攝入9顆微塑膠。

金門縣野鳥學會前理事長莊西進表示,水獺誤食大型塑膠垃圾的機率不高,在排遺中發現的微塑膠最可能來自水域和食物鏈,當棲地有愈來愈多塑膠垃圾,不僅增加裂解後產生微塑膠的風險,更阻塞水獺原本的行經水域路線,間接導致水獺改道而增加路殺可能性。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說,歐亞水獺壽命僅五年,塑膠卻可在環境中百年不化,微塑膠容易吸附環境及水中有毒物質,當棲地有更多塑膠或微塑膠含量累積,將使水獺間接遭受其他毒性物質汙染,造成極大生態影響。

金門的歐亞水獺棲地附近有許多塑膠垃圾。圖/綠色和平提供

水獺 金門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