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華/豐田:種在土地、富足在心

聯合報 于國華,文化觀察者
張淑卿以「豐田小路」品牌分享天然農作。圖/于國華提供

開車進入雲林縣古坑鄉田間,來到一塊樹木圍繞、植物看似自然生長的土地,張淑卿招手要我停車。就是這裡,她的田。

認識淑卿,在雲林三小市集來台北舉辦的「地方野食力」展售會。「豐田小路」攤位排列多種手作產品,包括三種果醬:洛神、冬瓜、桑葚,以及米餅和米香粒、香蕉果乾、醋梅、蘿蔔乾等,經過介紹才知道,這些食材原料大多自己種植。

那天離開市集,我買了口味清爽的冬瓜果醬、桑葚果醬和一大袋米餅,相約雲林再見。我想了解,一個人如何做到如此多樣的種植。

來到田裡,跟隨淑卿穿梭植物之間,聽她講述與植物相處的故事。在斗笠和防蚊網嚴密包罩之下的她,和善清秀臉龐始終帶著笑意。

小時家裡務農,淑卿卻排斥農事;但她珍惜農作,學習各種方法保存食物或創造農產品的風味。經歷多年職場的穩定工作,她嚮往回歸農田的簡單生活,於是開墾一小片山坡地,但很快驚覺自己正在改變山林面貌,這並非她從農的本意。於是改以順應自然的方式種植檸檬、橄欖、薑黃、梅子等,甚至後來平地的田也效法自然狀態,多樣少量的分散種植香蕉等作物。

淑卿每天在田間工作,將農業當成園藝,辛苦卻自得其樂;有收成之後再製作果醬、果乾或合作開發酵素等產品,產量都不多。自創品牌「豐田小路」其中的「豐田」,是自小居住的村莊名稱,也是她對從農生活的期待:下田耕作以豐富生活和內心。

我很好奇,這樣的農產規模,如何支持生活所需?她說,生活好壞的關鍵在「欲望」,例如許多老農朋友,看似辛苦勞動、物資貧乏,卻知足樂天、生活自在。只要精神富足、花錢欲望減少,生活就能夠很簡單。

朋友建議淑卿寫計畫爭取政府補助,擴大生產或增加收入,但淑卿認為,回歸農業本質才是她的追求,就是簡單、純粹的自然之道。農業是創造生命的產業,這樣的基本價值得到尊重,農人才會有尊嚴。她堅持友善種植,陪伴植物成長;例如薑黃種植兩年以上才收成,做成薑黃粉或釀造鳳梨薑黃酵素。

淑卿拿了一件工作圍裙鋪在地上,招呼我坐下,分享下田工作前浸泡的咖啡。她仰頭看著天說:這樹蔭多好、涼風多舒服!工作之後在田裡吹風休息,這是我想要的生活。

「人生苦短,是說苦的時間都很短。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快樂要自己創造。」我記下她說的話。這個在田間的下午,我看到如何從簡單中得到豐足的方法。對淑卿而言,「豐田」意義不在產量和產值,而是一塊讓身心獲得滿足的友善土地。

樂天 豐田 雲林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