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定勝天乎?403震災的省思

聯合報 郭瓊瑩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諸多天險步徑,包括錐麓古道,均為昔日之獵徑與物資輸送道。郭瓊瑩...
台灣花蓮險峻壯美的斷崖景觀也見證昔日臨海公路與中橫公路修築之艱辛與困難,並予世人...

四月三日芮氏規模七點二震災正好發生在台灣最美的後花園,也是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其險峻秀麗的峽谷地形,受地殼活動隆起與立霧溪水長年切割交互作用,再加上石灰岩地質,峽谷有一種特殊的碧綠偏青之景色,與天空雲霧輝映。而太魯閣族早在此棲息遷徙,加上自清代以來為了東西交通輸運與軍防,無論是原住民之獵徑、日治時期的補給山徑,逐一牽引了爾後中橫的開發。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諸多天險步徑,包括錐麓古道,均為昔日之獵徑與物資輸送道。郭瓊瑩...

長春祠係為紀念中橫犧牲之築路人而建,而其也多次遭天災崩壞而移位。郭瓊瑩/攝

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的《山徑百年》一甲子歷史紀錄顯示,今日山徑、公路每一吋都積累了先人之滴滴汗水與血淚。許多橫跨立霧溪的橋有犧牲者之名。其間長春祠,係紀念修築中橫公路而犧牲的二二五位築路人,受傷者更不計其數。

築路人幾乎用「手」進行爆破、用斤斧打通隧道,在燕子口設有一座「人定勝天」的石碑。昔時由蔣經國先生協同美國地質專家親自領軍踏勘修通的中橫公路。今日回首,確實是「鬼斧神工」,也為安置榮民借助其力完成了這舉世難得的「人為建設」。

鬼斧神工的峽谷隧道景觀係經先人血汗鑿出,壯觀但風險高。郭瓊瑩/攝

今日,中外人士踏著築路人之血汗得以輕易欣賞世界級景觀,而台中、南投之高山農產品也得以穿越東西線送往都會區,包括五○年代熱門戶外遊憩活動—中橫健行…,其間亦烙印了太魯閣族與日人戰爭之斑斑血跡。

回顧歷史,若未有中橫之開發,則一九三七年設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亦只能步行,也不會有今日觀光遊憩與高山農業經濟發展;更不會有亞泥及一些潛在金礦之開發。這一路走來,沒有對錯,它只見證了「人定勝天」「鬼斧神工」背後是有一定的代價要付出。而文明化、現代化開發,無論是理想中的環島高鐵高速公路…這些均是現代人當下對照東西岸均衡發展之「願景」亟求。

地球開世以來,大地的生息原有其大自然的運作秩序,而今因數位媒體之發展,讓吾人得以更貼近災害現場,而既有了文明化、都會化發展,當代自不可能零開發。面對長春祠三次因地震土石流而移位,靳珩橋、慈母橋、天祥、文山、白楊步道…經年不斷大小落石崩塌;大自然正明確地警示人類:「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每個人為干擾均會有反撲之代價,只是衝擊不同而已。

特殊地質地形內之落石崩塌已為常態。郭瓊瑩/攝

台灣東部的地震風災已是常態,面對此常態吾人如何記取教訓更謙卑面對大自然,用更輕柔的方式介入大自然,以更虔敬之心敬畏大自然。對於已開發地區妥為監測預警治理,而已嚴重斲傷地區應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一段日子。

決策高層勿再蹈九二一覆轍,因受民意壓力而要求立即復原、開園。大自然生息休養是需時間的,不怨天也不尤人。惟如何確保東部之基本生活權益與可持續經濟發展,謹記「人不能勝天」,唯有「道法自然」方能自傷痛中回復生機。(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太魯閣國家公園 中橫公路 環島高鐵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