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修建應考慮的因素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故宮上月舉辦修復計畫說明會,計畫在故宮大門口設立玻璃亭,並規畫二樓設咖啡廳,引發...

故宮博物院「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近日捲土重來,再度引發熱議與批評。一年半前此計畫曾提出,要在正館大門前建玻璃入口亭及二樓咖啡館,並且搭建空橋,甚至打通三希堂地板敲出八角大洞,以貫穿三層樓板直通四樓,開咖啡廳。該計畫因文資團體和立委以遮蔽故宮整體意象、破壞美感及破壞建築結構等因素,遭文資局否決而擱置。今再提出,將玻璃亭高度降低、通道變短,但過去爭議的問題仍未見解決,依然引起各界批評與憂心。

據媒體報導,某立委力辯,採現代化設計融入歷史建築已是世界趨勢,例如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穹頂都是經典例子。又台北市文資局某委員說,台灣別再自以為故宮已經很氣派,說故宮是世界幾大博物館,且強調新案可帶出故宮新樣貌。針對以上兩種說法,筆者也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前者以羅浮宮與大英博物館的玻璃建築為例,認為台北故宮為何不能有「現代化」玻璃建築?其實,羅浮宮位於北緯四十八點五二度左右,比北海道、哈爾濱緯度還高,巴黎受海洋型氣候調節,氣候溫和,夏天均溫廿五度,夏夜常低於廿度;大英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位於高緯度五十一點三一度,夏天均溫不超過廿三度。置身這兩座博物館的玻璃建築內,不僅不會酷熱難耐,更喜迎明亮柔和陽光。

反觀台灣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貫穿南部,將近一半的地區進入熱帶,夏季時間長,高溫可達三十六、七度,甚或更高。試想,玻璃屋外是豔陽,玻璃屋內受幅度效應,溫度升高熱氣散不掉,炎夏時勢必需強化冷氣設備才能抵抗玻璃屋內的上煎下烤,以目前缺電情況是否有雄厚的電力支應,應多深思。

為因應時代發展與需求,故宮的修復、擴建或再利用等構想,仍值得肯定。應打破玻璃屋的迷思,並非玻璃建築才是合乎現代化做法;增設咖啡廳也不應成為改建的主題,雖然咖啡廳對參觀博物館的人而言也很重要,但整體規畫應另闢蹊徑,開發創意的同時也須兼顧美學,須與故宮整體意象和諧,不無厘頭、不跳tone,而使相互映照且有加分作用,才是真正有創意的建築設計。國內不乏人才,奉勸文資局與故宮懸崖勒馬,不要急於一時,寧待更好方案,拚出個長長久久的未來。

其次,針對文資局委員自貶故宮的價值,令人錯愕。就藏品數量而言,台北故宮七十萬件,確實遠遠不如四大博物館,但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台北的加上北京的,都是世上唯一收藏自身文明而不攙雜他國文物的博物館,不似四大博物館有泰半是掠奪他國的文物。故宮藏品之精、數量之豐,時間跨度之長,並且是完整呈現歷史文化的世界級博物館,則是世人所公認,無庸置疑。

早在民國五十四年,在台第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說:「故宮不同於一般博物館,它所收藏的是歷代中華文化藝術的精品,肩負著宣揚中華文化的責任。」這段話清楚說明故宮文物的來源、內涵與歷史價值,以及今日交到你我手中的責任。故宮的珍貴文物,不僅是我們這輩人的,也是後世子孫的,這些藏品看似無生命,卻散發萬古光輝。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就是「故宮」的文物,是四大文明之一的華夏文明,生長在台灣的你我,應抱持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胸襟,珍惜尊重人類文明及維護其永續的生命,勿被狹隘的意識型態綑綁而自外於世界級的文化瑰寶,責任就在廿一世紀你我的肩上。

台北故宮 博物館 咖啡廳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