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介入台海危機 信用度存疑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在馬前總統前往中國大陸「和平之旅」的同時再度來訪,在拜訪我正副總統時,她強調台海和平及穩定,攸關美國與台灣的共同利益,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不但非常有原則而且跨黨派,美方也期待台灣持續維持現狀。於此同時,美國副國務卿坎伯在華府表示,美英澳共同投入的AUKUS潛艦計畫,對於台海在內的狀況都能造成巨大影響。

五二○將至,羅森伯格此次來訪,及坎伯談話,除關心台海和平外,主要可能還是為了防止台美之間反中、抗中的「堅若磐石」有絲毫的變化。

台灣隨美反中、抗中符合美國利益,但美國所謂的「維持現狀」,是台灣近年隨美調整國家路線後的現狀,這跟台灣人原先認同的「維持現狀」並不完全相同。此外,台灣隨美反中抗中、改變原來的「現狀」,其作用必有反作用,目前呈現的是兵凶戰危,這並不符合台灣全民的利益。

羅森伯格所謂美台共享的利益,在美國方面有「以台制中」的利益,台灣執政者則可對陸「拒統」、對內搞認知「一邊一國」、不承認是中國人,這些中國大陸雖插不上手,但是這樣發展下去,大陸所謂的「和平統一」將趨絕望;在時間緊迫下,可能採取小規模軍事衝突或非軍事行動壓迫台方,這也是美國插不上手的。因此雙方都有不利的風險,敵意日增,易擦槍走火。

中國大陸武力日漸強大,可用的非軍事工具也很多,且可自主、主動;台方則靠有限的嚇阻力量,並以依靠美國協防為主。台灣有事,美國雖會視情況採取適當方式介入,但出兵的機率趨近於零。台灣政府自信依賴美國可保台,不和大陸接觸協商、建立互信,一味向美國傾斜,造成美中台三角失衡,風險升高;長期走這樣的國家路線,對美有利,對台則不見得利大於弊。

造成此國家路線的原因是,在現行憲政體制下,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及其國安團隊主導,國會監督著力不多,形成一個不受制約的掌權決策群,國家路線可隨執政者的意識形態、黨派私利及美方的要求作調整,且可一直堅持下去,人民莫可奈何。這樣的情境,讓筆者想起老歌「牽手」的一段歌詞:「沒有風雨躲得過,沒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地牽著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

和平是繁榮的發動機,但是和平需要調解人引導。美國以台灣為抗中前哨且自己也介入台海危機,不但不能做和平的引導者,而且還可能成為引戰者,其信用度讓人存疑。

美國在台協會 台海

延伸閱讀

留言